吴郡的都城环绕着汀洲,碧绿的湖水浸润着城郭。一场细雨洗去了春日的慵懒,上下四方都显得清新开阔。我想要探寻古迹,首先想到的是那些衰败的寺庙。于是,我乘着轻盈的兰叶小舟,缓缓地停靠在烟霞笼罩的岸边。
吟咏谈论的声音与摇橹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梦中也常常出现高耸的山峰和陡峭的岩壁。细腻的情感难以逃避,手中的笔也难以放下。谁能想到楞伽精舍的盛会,竟然是在这山水画卷之中呢?
当年金仙著书的时候,这个世界被称为极乐之地。薝卜花香气浓郁,胜过其他香料,琉璃瓦代替了白色的粉墙。鸟儿的鸣叫声像是不停诵读的经文,即使大象饮水也无法使河流干涸。无数的善行构筑成坚固的城墙,巍峨耸立,抵御着各种邪恶。
清晨想要攀登寺庙,怎能不感到惊讶呢?深邃的洞穴令人惊骇,仿佛触动了大地牢固的根基,高大的藤萝悬挂在空中,像一道道天桥。平静的池水倒映着彼此的身影,水中的蛟龙怪物仿佛触手可及。苔藓遮盖着石头的髓根,蒲草在水面上露出锋利的边缘。山间的岚气侵染着答摩祖师的发髻,阳光照耀着石狮子的雕像,仿佛披上了一层金色的丝网。
抬头仰望,令人感到眩晕,回头一看,更是光彩夺目。屋檐的末端,仿佛凝固了飞鸟的翅膀,台阶之外,漂浮着碧蓝的天空。到了这里,可以解开衣襟,任清风吹拂,在幽静之处,洗去鞋上的尘土。
尘世的机巧与我的本性不相投,清静的境界才是我的心之所向。我自会与海鸥为伴,何必劳烦司仪设宴祭祀呢?群峰环绕着震泽的岸边,翠绿的波浪像丝绸的帷幕般舞动。如此潋滟的湖光山色,难道是尧帝时期就有的吗?如此高峻的山峰,难道是禹帝开凿而成的吗?
静静地倾听着寺庙的钟声和梵音,那里一定有松树和桂树环绕的山谷。雾霭沉重,灯光昏暗,泉水寒冷,渔网稀疏。小童能够登上孤零零的寺庙,鸟儿也习惯了亲近那撞击作响的钟铃。修道之人可以舍弃身体,而我早已许下了归隐山林的愿望。
人世间又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万物都互相残害。人们争相构筑高深的堡垒,儒生的华丽衣裳也只是徒有虚名。即使孔子的名位显达,也未必能写出《春秋》这样的著作。管仲虽然怀有称霸的图谋,也需要有人来解开他的束缚。
我只是一个采樵之人,在蓬蒿之间过着寂寞的生活。最近才得到一些风雅的情趣,姑且用圣贤之道来约束自己。非常感谢你拥有丰富的才华,见识和品德都清正严谨。你不会喜欢那些虚幻的词藻,也不会让华夏文化与夷狄文化混淆。即使没有被尧舜重用,也姑且寄托于烟霞之中。我也要摆脱尘世的烦恼,将来追随鸿鹄而去。
这首诗是陆龟蒙奉和皮日休的《初夏游楞伽精舍次韵》之作。诗歌描绘了初夏时节游览楞伽寺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对佛法的向往,以及对尘世的厌倦和归隐的愿望。
诗歌以吴都的景色开篇,描绘了雨后清新的景象,引出了游览楞伽寺的动机。接着,诗人描写了乘船前往寺庙的景象,以及寺庙周围奇特的自然风光。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兰叶舟、烟霞、巘崿、蛟怪、苔藓、蒲草、岚气、狻猊等,营造了一种幽深、神秘、清净的氛围。
诗歌中间部分,诗人描写了寺庙的庄严和神圣,表达了对佛法的敬仰之情。诗人用“金仙著书日,世界名极乐”来赞美佛法的伟大,用“万善峻为城,巉巉扞群恶”来形容佛法的力量。
诗歌后半部分,诗人表达了对尘世的厌倦和归隐的愿望。诗人认为尘世充满了争斗和欺骗,而清静的境界才是他的心之所向。诗人用海鸥自喻,表达了与自然为伴的愿望,并表示要摆脱尘世的烦恼,追随鸿鹄而去。
总的来说,这首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对佛法的向往,以及对尘世的厌倦和归隐的愿望。诗歌也体现了陆龟蒙清高隐逸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