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刘过的诗>悲淮南>

悲淮南,刘过悲淮南全诗,刘过悲淮南古诗,悲淮南翻译,悲淮南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宋代] 刘过

淮民穷到骨,忍复搥其肌。
不知铁钱禁,作俑者为谁。
行商断来路,清野多流离。
主人日边来,四牡驱以驰。
或云易之是,或云收之宜。
几人困往返,遂逐文书移。
救焚卒无策,燎火久益滋。
缅怀征搉初,山海煮摘时。
虽云便公家,亦复挠其私心。
今者纵虎豹,而使渴与饥。
萧萧芦苇林,日夜边风吹。
悲哉淮南民,持此将安之。

悲淮南译文

淮南的百姓已经穷困到了骨髓,怎么忍心再敲骨吸髓般地搜刮他们?不知道是谁开始禁止使用铁钱,简直是罪魁祸首。行商被断绝了来路,坚壁清野导致百姓四处流离失所。长官从京城而来,驾着四匹马拉的车疾驰而至。

有人说这是为了改革,有人说这是为了增加收入。有多少百姓困于往返奔波,只能随着文书的改动而迁移。救火最终没有良策,燎原之火燃烧得更久更旺。回想当初征收赋税,如同煮海采山一般榨取民脂民膏。虽然说是为了公家,但也扰乱了百姓的私心。如今放纵虎豹般的贪官污吏,让他们饥渴地掠夺百姓。萧萧瑟瑟的芦苇林,日夜遭受边地寒风的吹打。可悲啊,淮南的百姓,拿着这些残破的家当将要到哪里去安身呢?

悲淮南注释

  • 淮南:指淮河流域一带,此处代指遭受剥削压迫的百姓。
  • 搥其肌:敲打他的肌肉,比喻搜刮民脂民膏,残酷剥削。
  • 铁钱禁:禁止使用铁钱。在古代,钱币种类繁多,禁用某种钱币会造成经济混乱。
  • 作俑者:比喻首倡恶事的人。
  • 清野:坚壁清野,将田野里的粮食等物资全部收走,使敌人无所得。
  • 四牡:四匹马拉的车,古代官员乘坐。
  • 易之是:改革是对的。
  • 收之宜:增加收入是应该的。
  • 征搉(què):征收,索取。
  • 山海煮摘时:形容搜刮民脂民膏,如同煮海采山一样榨取殆尽。
  • 挠:扰乱。
  • 虎豹:比喻贪官污吏。
  • 萧萧:形容风声,也形容芦苇的萧瑟。

悲淮南讲解

这首诗是刘过所作的《悲淮南》,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对淮南地区百姓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诗歌首先描绘了淮南百姓的穷困景象,用“穷到骨”和“搥其肌”来形容百姓被剥削的程度之深。接着,诗人揭露了禁止使用铁钱、坚壁清野等政策给百姓带来的灾难,以及官员的横征暴敛。

诗中“主人日边来,四牡驱以驰”一句,讽刺了那些高高在上的官员,他们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百姓的死活。“或云易之是,或云收之宜”则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一些人为统治者的剥削行为辩护的声音,更加衬托出诗人对现实的清醒认识。

最后,诗人用“纵虎豹”、“萧萧芦苇林,日夜边风吹”等意象,表达了对淮南百姓命运的担忧和对社会现实的绝望。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是刘过爱国忧民思想的集中体现。

刘过[宋代]

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人,长于庐陵(今江西吉安),去世于江苏昆山,今其墓尚在。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布衣终身。曾为陆游、辛弃疾所赏,亦与陈亮、岳珂友善。词风与辛弃疾相近,抒发抗金抱负狂逸俊致,与刘克庄、刘辰翁享有“辛派三刘”之誉,又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布衣”。有《龙洲集》、《龙洲词》。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5159110a69a94f399857.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