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李东阳的诗>风雨种竹(以下次陈锦衣廷用韵)>

风雨种竹(以下次陈锦衣廷用韵),李东阳风雨种竹(以下次陈锦衣廷用韵)全诗,李东阳风雨种竹(以下次陈锦衣廷用韵)古诗,风雨种竹(以下次陈锦衣廷用韵)翻译,风雨种竹(以下次陈锦衣廷用韵)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明代] 李东阳

石栏沙路雨声干,为欠萧萧一两竿。
深带土膏从地底,暝移茅屋过江干。
方于辰日依时种,影待晴天拂翠看。
试倚蓬窗听疏密,布袍沾尽不知寒。

风雨种竹(以下次陈锦衣廷用韵)译文

石栏杆和沙土路面上的雨声渐渐消散,只可惜还缺少几竿竹子的萧萧之声。深深地带着肥沃的泥土,从地底下移植而来,黄昏时分,将它们从茅屋旁移栽到江边。选择吉日吉时依时栽种,期望晴天时能看到它们摇曳的翠绿身影。试着倚靠在草窗边倾听竹叶的疏密之声,即使布袍被雨露沾湿也浑然不觉寒冷。

风雨种竹(以下次陈锦衣廷用韵)注释

  • 石栏沙路: 石栏杆和沙土路面。
  • 萧萧: 形容风吹竹叶的声音。
  • 土膏: 肥沃的泥土。
  • : 黄昏。
  • 茅屋: 简陋的房屋。
  • 江干: 江边。
  • 方于辰日: 选择吉日吉时。“方”,择也。“辰日”,指良辰吉日。
  • 拂翠看: 观赏摇曳的翠绿竹影。
  • 蓬窗: 草窗。
  • 疏密: 指竹叶的疏疏密密的声音,也指竹林的生长状态。
  • 布袍: 布制的袍子,古代文人常穿的服装。

风雨种竹(以下次陈锦衣廷用韵)讲解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雨后种竹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首联点明环境,雨后石栏沙路,暗示了种植竹子的时机。“为欠萧萧一两竿”,说明诗人种植竹子的目的,是为了增添一份萧萧之声,营造一种清幽雅致的氛围。

颔联描写竹子的来源和移植过程。“深带土膏从地底”,说明诗人非常重视竹子的生长环境,特意带着肥沃的泥土一起移植,以保证竹子的成活。“暝移茅屋过江干”,交代了移植的时间和地点,黄昏时分,将竹子从茅屋旁移栽到江边,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美好的画面。

颈联描写种植后的期望。“方于辰日依时种”,说明诗人选择了吉日吉时进行种植,表达了对竹子茁壮成长的期盼。“影待晴天拂翠看”,诗人期望晴天时能看到竹子摇曳的翠绿身影,表达了对未来美好景象的憧憬。

尾联描写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试倚蓬窗听疏密”,诗人倚靠在草窗边,静静地倾听竹叶的疏密之声,感受竹林的生机和活力。“布袍沾尽不知寒”,即使布袍被雨露沾湿,诗人也浑然不觉寒冷,可见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已经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描写细腻生动,将种竹的过程和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中蕴含着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李东阳[明代]

李东阳(1447年-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寄籍京师(今北京市)。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4fda9a54a1efbe850330.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