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李峤的诗>军师凯旋自邕州顺流舟中>

军师凯旋自邕州顺流舟中,李峤军师凯旋自邕州顺流舟中全诗,李峤军师凯旋自邕州顺流舟中古诗,军师凯旋自邕州顺流舟中翻译,军师凯旋自邕州顺流舟中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李峤

鸣鞞入嶂口,泛舸历川湄。
尚想江陵阵,犹疑下濑师。
岸回帆影疾,风逆鼓声迟。
萍叶沾兰桨,林花拂桂旗。
弓鸣苍隼落,剑动白猿悲。
芳树吟羌管,幽篁入楚词。
全军多胜策,无战在明时。
寄谢山东妙,长缨徒自欺。

军师凯旋自邕州顺流舟中译文

军中的钲鼓声传入山谷的入口,轻舟荡漾在河水的弯弯曲曲处。仿佛还能想象当年江陵之战的场景,仍然怀疑有伏兵埋伏在急流险滩之处。

船只靠岸回转,帆影显得飞快,顶着逆风,鼓声也显得迟缓。浮萍的叶片沾湿了兰木做成的船桨,林中的落花拂过桂木做成的旗帜。

弓弦鸣响,苍鹰应声坠落;宝剑挥动,白猿为之悲鸣。美好的树林中回荡着羌笛的乐声,幽深的竹林融入了楚地的歌词。

全军上下都有制胜的策略,太平盛世无需动用武力。要转告山东的那些自作聪明的人,用长长的绳索去缚敌终究是徒劳。

军师凯旋自邕州顺流舟中注释

  • 鸣鞞 (míng bēi): 敲击钲鼓。鞞,小鼓。
  • 嶂口 (zhàng kǒu): 山谷的入口。嶂,高耸的山峰。
  • 泛舸 (fàn gě): 荡舟,行船。舸,大船。
  • 川湄 (chuān méi): 河岸,水边。湄,水边。
  • 江陵阵 (jiāng líng zhèn): 指古代发生在江陵的战事。
  • 下濑师 (xià lài shī): 指在险滩处埋伏的军队。濑,水流湍急的地方。
  • 岸回 (àn huí): 船只靠岸回转。
  • 帆影疾 (fān yǐng jí): 帆的影子显得飞快。
  • 风逆 (fēng nì): 逆风。
  • 鼓声迟 (gǔ shēng chí): 鼓声显得迟缓。
  • 萍叶 (píng yè): 浮萍的叶子。
  • 兰桨 (lán jiǎng): 用兰木制成的船桨。
  • 桂旗 (guì qí): 用桂木装饰的旗帜。
  • 苍隼 (cāng sǔn): 青色的隼,一种凶猛的鸟。
  • 白猿 (bái yuán): 白色的猿猴。
  • 羌管 (qiāng guǎn): 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种乐器。
  • 幽篁 (yōu huáng): 幽深的竹林。篁,竹子。
  • 楚词 (chǔ cí): 楚地的歌词。
  • 胜策 (shèng cè): 制胜的策略。
  • 明时 (míng shí): 太平盛世。
  • 山东妙 (shān dōng miào): 指山东的那些自作聪明的人。
  • 长缨 (cháng yīng): 长长的绳索,比喻束缚敌人的手段。
  • 徒自欺 (tú zì qī): 最终只是欺骗自己,徒劳无功。

军师凯旋自邕州顺流舟中讲解

这首诗是李峤在军师凯旋自邕州,顺流乘舟而归时所作。诗歌描绘了凯旋归来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太平盛世的向往。

诗的前四句描绘了行军的场景。“鸣鞞入嶂口,泛舸历川湄”,写出了军队进入山谷,轻舟在河水上行驶的情景,渲染了凯旋的气氛。“尚想江陵阵,犹疑下濑师”,则写出了诗人仍然对战争保持警惕,即使在凯旋途中,也时刻不忘防备。

中间八句主要描写舟中所见所感。“岸回帆影疾,风逆鼓声迟”,写出了船行江上的景象,帆影飞快,鼓声迟缓,动静结合,生动形象。“萍叶沾兰桨,林花拂桂旗”,写出了船上的细节,浮萍沾湿了船桨,落花拂过了旗帜,细腻而富有诗意。“弓鸣苍隼落,剑动白猿悲”,写出了军队的威武,弓箭射落苍鹰,宝剑惊动白猿,展现了军队的强大力量。“芳树吟羌管,幽篁入楚词”,写出了凯旋的喜悦,羌笛和楚歌,表达了人们对和平的期盼。

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思考。“全军多胜策,无战在明时”,写出了军队的实力,以及对太平盛世的向往。“寄谢山东妙,长缨徒自欺”,则告诫那些自作聪明的人,不要妄图用武力来解决问题,因为在太平盛世,战争是不可取的,用长缨去缚敌终究是徒劳。

总的来说,这首诗既有对战争的描写,也有对和平的期盼,既有对军队的赞美,也有对未来的思考。诗歌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佳作。

李峤[唐代]

李峤(644~713) ,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4a8a6172bbc68f3f8dd2.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