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林景熙的诗>题海上人栖云楼>

题海上人栖云楼,林景熙题海上人栖云楼全诗,林景熙题海上人栖云楼古诗,题海上人栖云楼翻译,题海上人栖云楼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宋代] 林景熙

水村烟景隔晴霏,十二阑干在翠微。
一壑暮年间独倚,半檐秋影澹相依。
柏炉贝叶香犹润,纸帐梅花梦不飞。
会得此中无所住,来来去去总玄机。

题海上人栖云楼译文

水边的村庄笼罩在晴朗的烟雾中,若隐若现,十二道曲栏凭依在青翠的山色里。 晚年独爱这山谷,时常独自凭栏远眺,半边屋檐沐浴着清淡的秋日影子,相伴相依。 柏木香炉里焚烧的贝叶经散发着润泽的香气,纸糊的窗户上映着梅花,即使在梦中也不愿离去。 领悟到这其中“无所住”的真谛,来来去去,都蕴含着深奥的禅机。

题海上人栖云楼注释

  • 题:题写,题咏。
  • 海上人:指隐居海上的僧人。
  • 栖云楼:僧人居住的楼阁名。
  • 水村烟景:水边村庄的烟雾景色。
  • 晴霏(fēi):晴天时的烟雾。
  • 十二阑干:指楼上的曲栏,言其多。
  • 翠微:青翠的山色。
  • 壑(hè):山谷。
  • 暮年:晚年。
  • 间:时常。
  • 澹(dàn):清淡。
  • 相依:互相依靠。
  • 柏炉:柏木制成的香炉。
  • 贝叶:用贝多罗树叶书写的佛经。
  • 犹润:仍然润泽,形容香气浓郁。
  • 纸帐:纸糊的窗户或帐子。
  • 会得:领悟,懂得。
  • 无所住:佛教用语,指不执着于任何事物。
  • 玄机:深奥的道理,此处指禅机。

题海上人栖云楼讲解

林景熙的这首《题海上人栖云楼》,描写了诗人拜访隐居海上的僧人,并题咏其所居栖云楼的感受。全诗意境清幽,禅意深远,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佛理的参悟。

首联描绘了栖云楼的外部环境:水村笼罩在晴朗的烟雾中,若隐若现,十二道曲栏凭依在青翠的山色里,点明了栖云楼的清幽和远离尘嚣。诗人用“隔”字,突出了栖云楼与世俗的距离,营造了一种空灵缥缈的氛围。

颔联描写诗人晚年独爱山谷,时常独自凭栏远眺,半边屋檐沐浴着清淡的秋日影子,相伴相依,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喜爱和对自然的亲近。诗人用“独倚”、“相依”等词语,写出了诗人与栖云楼的融为一体,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精神慰藉的渴望。

颈联描写栖云楼内部的陈设:柏木香炉里焚烧的贝叶经散发着润泽的香气,纸糊的窗户上映着梅花,即使在梦中也不愿离去,暗示了僧人生活的清苦和精神的充实。诗人用“香犹润”、“梦不飞”等词语,写出了栖云楼的清幽和安宁,也暗示了诗人对佛理的向往和对世俗的厌倦。

尾联点明全诗的主旨:领悟到这其中“无所住”的真谛,来来去去,都蕴含着深奥的禅机,表达了诗人对佛理的参悟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人用“无所住”、“玄机”等词语,揭示了佛教的核心思想,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总而言之,这首诗通过对栖云楼内外环境的描写,以及对僧人生活的刻画,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佛理的参悟,也体现了诗人清幽淡泊的志趣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全诗意境清幽,禅意深远,语言精炼,耐人寻味,是一首优秀的题咏诗。

林景熙[宋代]

林景熙(1242~1310),字德暘,一作德阳,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南宋末期爱国诗人。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林景熙等曾冒死捡拾帝骨葬于兰亭附近。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是雄踞宋元之际诗坛、创作成绩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温州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诗人。卒葬家乡青芝山。著作编为《霁山集》。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486ed26ad58e43160c06.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