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脚下涌出的石泉清澈甘甜,用瓦罐盛着泉水煮豆粥。清晨,太行山的雾气笼罩着边塞,大家一起端着杯子暖和寒冷的肚子。
身着绣衣的集仙殿学士,带着闪耀光芒的符节走在队伍前面。他所到之处,三十个州都沐浴着新风,边境的粮仓堆满了红色的谷物。
长官的官署深邃安静,士兵守卫森严,下属官吏小心翼翼地趋承,衣冠整肃。剪了毛的胡羊,小耳朵肥大,一排排大缸里酿着飘着绿色酒糟的香酒。
大家都厌恶奢侈,撤掉了丰盛的肉食,而是围坐在炉火旁,用烧热的煤炭温暖冻僵的脚。围着火炉招徕客人,学习僧人坐禅,争相听着木鱼声,清醒昏睡的头脑。
太师评论诗歌就像吟唱蟋蟀,那古老的音调如同晋地的歌曲一样流传至今。哪里像石崇那样用一丈见方的器皿盛放面饼,哪里像王武子那样用琉璃器皿蒸煮羊乳。
我只知道让牙齿和舌头享受美味佳肴,哪里想到随着年龄增长会为自己的嗜欲而发愁呢。只要能拿起钵盂填饱肚子,就觉得古朴的风气与乡土人情十分亲近。
你没看到过吗?石崇用锦帐遮盖地面,那是多么的奢靡!你没看到过吗?刘琨冒着冰河渡河,那是多么的艰难!
(想当初)在灶间烧火,被潮湿的柴火所困扰,滞留在滹沱河边,(想当初)在宴席上,人们争先恐后地品尝金谷园的美食。
这不仅仅是暂时填饱肚子,解决眼前的困难,更可贵的是能够迅速地取得成功,胜过得到珍贵的珠玉。过去的人不羡慕五侯的鲭鱼,现在的我又怎么会知道九鼎的肉是什么滋味呢?
杜甫在暮春时节拿着锄头回家,常常高兴地看到早餐的盘子里堆满了苜蓿。不要抱怨粗糙的食物伴随我们一生,这样才能免于因财富过多而招致鬼神觊觎的祸患。
这首诗是李复写的一首感叹人生的诗,以“戏谢”二字开篇,表达了一种带有戏谑意味的感谢。诗人通过描写吃豆粥这一平常的事件,对比了奢华的生活和简朴的生活,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的批判。
诗的前半部分描写了集仙学士出巡的盛况,以及地方官吏的阿谀奉承,营造了一种奢华的氛围。接着,诗人描写了吃豆粥的情景,表现了简朴的生活。诗人通过对比石崇的奢靡和刘琨的艰苦,以及“五侯鲭”、“九鼎肉”的典故,表达了对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的批判。
诗的结尾,诗人用杜甫“朝盘堆苜蓿”的例子,进一步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并告诫人们不要追求过度的财富,以免招致祸患。全诗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具有深刻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