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林逋的诗>送遂良师游天台>

送遂良师游天台,林逋送遂良师游天台全诗,林逋送遂良师游天台古诗,送遂良师游天台翻译,送遂良师游天台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宋代] 林逋

贝叶松枝想暂閒,半囊乘兴几时还。
船窗月上沧州远,应有诗题忆旧山。

送遂良师游天台译文

想必你暂时放下经卷和松枝,获得了片刻的闲暇,简单收拾行囊,乘兴而去,不知何时才能返回?船窗外,明月升起,照亮了遥远的沧州,你定会在旅途中写下诗篇,回忆起故乡的山水。

送遂良师游天台注释

  • 遂良师:指林逋的朋友,一位名叫遂良的僧人。师,对僧人的尊称。
  • 贝叶:指写有经文的贝多罗树叶。这里代指佛经。
  • 想暂闲:想必是暂时获得了闲暇。
  • 半囊:简单的行囊。囊,口袋。
  • 乘兴:兴致高昂地,兴之所至。
  • 几时还:什么时候回来。
  • 船窗:船上的窗户。
  • 沧州:广阔的水面,这里指天台山附近的海洋。
  • 应有诗题:应该会有诗题写下。
  • 忆旧山:回忆起故乡的山。

送遂良师游天台讲解

这首诗是林逋送别友人遂良师去天台山时所作。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远游的依依不舍和美好祝愿。

首句“贝叶松枝想暂闲”,诗人设想友人或许是暂时放下了手中的经卷和松枝,获得了片刻的闲暇。“贝叶”代表佛学,“松枝”则可能是林逋隐居西湖孤山时,以松为伴的写照。这一句暗示了友人是一位潜心修行的僧人,也为下文的远游作了铺垫。

次句“半囊乘兴几时还”,进一步描写了友人轻装简从、兴致高昂地出游,并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归期的关切。一个“半囊”,说明友人此行并非为了追求物质享受,而是为了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脱。

后两句“船窗月上沧州远,应有诗题忆旧山”,描绘了友人乘船远去的情景,并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期盼。明月升起,照亮了茫茫沧州,诗人想象友人定会在旅途中触景生情,写下诗篇,回忆起故乡的山水。这一句充满了诗情画意,也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友谊。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细腻,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远游的祝福和思念,也展现了诗人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诗中既有对友人修行的尊重和理解,也有对友人远游的依依不舍,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林逋[宋代]

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汉族,浙江大里黄贤村人(一说杭州钱塘)。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1028年(天圣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3c763ffac1c9f7e2c2b3.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