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骆宾王的诗>乐大夫挽词五首>

乐大夫挽词五首,骆宾王乐大夫挽词五首全诗,骆宾王乐大夫挽词五首古诗,乐大夫挽词五首翻译,乐大夫挽词五首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骆宾王

可叹浮生促,吁嗟此路难。
丘陵一起恨,言笑几时欢。
萧索郊埏晚,荒凉井径寒。
谁当门下客,独见有任安。
蒿里谁家地,松门何代丘。
百年三万日,一别几千秋。
返照寒无影,穷泉冻不流。
居然同物化,何处欲藏舟。
昔去梅笳发,今来薤露晞。
彤驺朝帝阙,丹旐背王畿。
城郭犹疑是,原陵稍觉非。
九原如可作,千载与谁归。
一旦先朝菌,千秋掩夜台。
青乌新兆去,白马故人来。
草露当春泣,松风向暮哀。
宁知荒垄外,吊鹤自裴徊。
忽见泉台路,犹疑水镜悬。
何如开白日,非复睹青天。
华表迎千岁,幽扃送百年。
独嗟流水引,长掩伯牙弦。

乐大夫挽词五首译文

可叹人生短暂促迫,唉声叹息这黄泉路是如此艰难。坟墓隆起徒增遗憾,生前欢声笑语又在何时?萧条冷落的郊野已是黄昏,荒凉冷清的井边小路更觉寒冷。有谁能做您的门下食客,只有任安能够独具慧眼识英雄。

这荒凉的蒿里是谁家的土地?这孤零零的松树门又是哪个朝代的坟丘?人生百年不过三万日,这一别离又如同几千个春秋般漫长。夕阳返照寒冷而没有影子,地下的泉水也冻结不再流动。最终还是与万物一同化为尘土,又到哪里去藏身避世呢?

往昔离去时,梅花伴着笳声响起,如今归来,坟墓上薤叶上的露水已经干涸。您乘坐着红色的车马朝见天帝的宫阙,绘着红色图案的旗帜背离了王城都邑。眼前的城郭好像还是原来的样子,可是到了原野陵墓,才稍稍感觉到已经物是人非。如果九泉之下可以再建府第,您又能与谁相伴归来呢?

生命短暂就像朝生暮死的菌类,千年的光阴也只不过是夜幕下的土台。风水先生刚刚选定了新的墓地,您的故交好友也骑着白马前来吊唁。春天的草露如同哭泣的泪水,松树林中的风声也像是傍晚的哀叹。谁能知道在那荒凉的坟墓之外,还有人像裴叔则一样独自徘徊凭吊呢?

忽然间仿佛看见了通往泉台的道路,还以为是悬挂着明亮的水镜。可是又怎么能盼望重见天日,毕竟是再也无法看到碧蓝的青天了。华表伫立迎接千年后的魂归,幽深的墓门送别这短暂的一生。只能独自叹息那东逝的流水,如同失去了知音,长久地停止了伯牙的琴弦。

乐大夫挽词五首注释

  • 乐大夫: 乐府的官员,这里指挽词的对象,作者的友人。
  • 挽词: 哀悼死者的诗歌。
  • 浮生: 指人生短促。
  • 丘陵: 坟墓。
  • 郊埏(shān): 郊野。埏,边际。
  • 井径: 井边的路。
  • 任安:汉代酷吏,后因罪被诛。这里用任安比喻乐大夫有识人之明。
  • 蒿里: 传说中的鬼所居之地。
  • 松门: 坟墓前种植松树,故称。
  • 梅笳(jiā): 梅花和胡笳。古时送葬的乐器。
  • 薤(xiè)露: 薤叶上的露水。古人认为薤叶易生露,比喻人生短促。
  • 彤驺(tóng zōu): 红色的车马。古代官员所乘。
  • 帝阙: 天帝的宫阙,指死后升天。
  • 丹旐(dān zhào): 用红色绸子做的旗帜。古代送葬时所用。
  • 王畿(jī): 王城都邑的郊区。
  • 九原: 传说中的墓地。
  • 朝菌: 一种生命很短的菌类。
  • 夜台: 坟墓。
  • 青乌: 指风水先生。传说古代有青乌子善相墓。
  • 白马故人来: 指朋友骑着白马前来吊唁。
  • 裴徊: 徘徊。
  • 泉台: 坟墓。
  • 水镜: 比喻明察事理。
  • 华表: 陵墓前的石柱。
  • 幽扃(jiōng): 幽深的墓门。
  • 伯牙弦: 伯牙是春秋时期的琴师,俞伯牙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再无人能听懂他的琴声,于是就破琴绝弦,终身不再鼓琴。这里用伯牙绝弦比喻失去知音。

乐大夫挽词五首讲解

这组诗是骆宾王为悼念友人乐大夫而作的挽歌。诗中充满了对逝者的哀悼和对人生短暂的感叹。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坟墓的荒凉景象,抒发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 首联慨叹人生短暂,表达了对死者离去的惋惜之情。“可叹浮生促,吁嗟此路难”,直接点明了挽词的主题。
  • 颔联描绘了坟墓周围的景象。“丘陵一起恨,言笑几时欢”,坟墓的隆起更增添了诗人内心的悲伤。
  • 颈联则从更广阔的视角来写。“萧索郊埏晚,荒凉井径寒”,渲染了死者离去后的凄凉氛围。
  • 尾联用任安的典故,赞扬了乐大夫的识人之明。“谁当门下客,独见有任安”,也暗示了乐大夫的地位和影响力。

第二首诗,诗人进一步描写了死后的世界,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之情。 “蒿里谁家地,松门何代丘”,用设问的语气,引发了对生命的思考。“百年三万日,一别几千秋”,则感叹了人生的短暂和离别的漫长。

第三首诗,诗人追忆了送葬时的情景,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伤。“昔去梅笳发,今来薤露晞”,对比了送葬时的热闹和如今的冷清。“九原如可作,千载与谁归”,诗人设想如果九泉之下可以再建府第,逝者又能与谁相伴呢?

第四首诗,诗人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写了坟墓周围的景象。“草露当春泣,松风向暮哀”,将自然景物赋予了人的情感,更显悲凉。

第五首诗,诗人表达了对逝者永别的悲痛之情。“忽见泉台路,犹疑水镜悬”,诗人仿佛看到了通往坟墓的道路,可是却再也无法见到逝者了。“独嗟流水引,长掩伯牙弦”,以伯牙绝弦的典故,表达了失去知音的痛苦。

总的来说,这组诗语言简洁,情感真挚,充满了对逝者的哀悼和对人生的感叹。诗人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设问、对比等,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骆宾王[唐代]

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有集。骆宾王于武则天光宅元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徐敬业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敬业败,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38c89d8fae0f664c5331.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