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刘长卿的诗>和樊使君登润州城楼>

和樊使君登润州城楼,刘长卿和樊使君登润州城楼全诗,刘长卿和樊使君登润州城楼古诗,和樊使君登润州城楼翻译,和樊使君登润州城楼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刘长卿

山城迢递敞高楼,露冕吹铙居上头。
春草连天随北望,夕阳浮水共东流。
江田漠漠全吴地,野树苍苍故蒋州。
王粲尚为南郡客,别来何处更销忧。

和樊使君登润州城楼译文

高峻的城楼在遥远的山城中敞开,我戴着官帽,听着军乐,高居楼上。春草遍布天涯,我随之向北远望,夕阳漂浮在水面,一同向东流去。广阔的江边田地,都是吴国的土地,苍翠的郊野树木,是曾经的蒋州。王粲当年还只是南郡的客人,分别之后,我还能在哪里排遣忧愁呢?

和樊使君登润州城楼注释

  • 和樊使君:和,指奉和、唱和。樊使君,指润州刺史樊泽。使君,汉代对刺史、太守的尊称,后泛指地方长官。
  • 润州:州名,今江苏镇江。
  • 迢递:遥远。
  • 露冕吹铙(náo):戴着官帽,听着军乐。冕,古代官员戴的帽子。铙,古代军中乐器,铜制,形如钲。
  • 春草连天:春草遍布天涯,形容极目远望所见景象。
  • 夕阳浮水:夕阳倒映在江水中,随波流动。
  • 江田漠漠:广阔的江边田地。漠漠,广阔无边的样子。
  • 吴地:春秋战国时期吴国的故地,泛指江南一带。
  • 蒋州:古州名,在今江苏省南京市一带。
  • 王粲: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曾依附刘表,客居南郡。
  • 南郡客:指王粲客居南郡的经历。
  • 销忧:消除忧愁。

和樊使君登润州城楼讲解

这首诗是刘长卿在润州(今江苏镇江)与润州刺史樊泽一同登上城楼时所作的唱和之作。诗歌通过描写登楼远眺所见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客居他乡、怀古伤今的忧愁之情。

首联点明地点和事件,诗人与樊使君一同登上润州城楼。一个“迢递”写出城楼的高峻和地势的偏远,一个“敞”字则写出城楼的开阔气势。“露冕吹铙居上头”一句,则描绘了诗人与樊使君在城楼上宴饮的场景,既显示了地方长官的威仪,也暗示了诗人受到礼遇。

颔联和颈联描写了登楼所见的景色。“春草连天随北望,夕阳浮水共东流”一句,描绘了开阔的视野,春草与天相接,夕阳在江面上漂浮,景象壮阔而富有诗意。其中,“随”和“共”二字,将诗人自身的情感融入景色之中,表达了诗人与自然景物相融合的感受。“江田漠漠全吴地,野树苍苍故蒋州”一句,则将视野从远景拉回近景,描写了润州一带的地理环境,点明了此地曾是吴国的故地,引发了诗人怀古之情。

尾联由景入情,诗人联想到王粲客居南郡的经历,感叹自己如今也是客居他乡,不知在何处才能排遣心中的忧愁。这一句既呼应了诗题中的“和”字,也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感叹。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在于:一是情景交融,诗人将自身的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之中,使景物更富感染力;二是怀古伤今,诗人通过联想历史人物,抒发了对自身命运的感叹;三是语言自然流畅,诗句简洁明快,读来朗朗上口。全诗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的忧愁和对自身命运的感叹,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对自然景物的热爱。

刘长卿[唐代]

刘长卿(709—789),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县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21ee190ad3f40cf481d4.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