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刘长卿的诗>初贬南巴至鄱阳,题李嘉祐江亭>

初贬南巴至鄱阳,题李嘉祐江亭,刘长卿初贬南巴至鄱阳,题李嘉祐江亭全诗,刘长卿初贬南巴至鄱阳,题李嘉祐江亭古诗,初贬南巴至鄱阳,题李嘉祐江亭翻译,初贬南巴至鄱阳,题李嘉祐江亭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刘长卿

巴峤南行远,长江万里随。
不才甘谪去,流水亦何之。
地远明君弃,天高酷吏欺。
清山独往路,芳草未归时。
流落还相见,悲欢话所思。
猜嫌伤薏苡,愁暮向江篱。
柳色迎高坞,荷衣照下帷。
水云初起重,暮鸟远来迟。
白首看长剑,沧洲寄钓丝。
沙鸥惊小吏,湖月上高枝。
稚子能吴语,新文怨楚辞。
怜君不得意,川谷自逶迤。

初贬南巴至鄱阳,题李嘉祐江亭译文

我被贬谪南巴,一路南行,远离京城,浩荡的长江伴随着我,绵延万里。明知自己才能平庸,也甘愿被贬谪,只是这流水啊,你又要流向何方呢?

遥远的地方,是明君所抛弃的,高高的上天,却充斥着酷吏的欺压。我独自走在荒僻的山路上,野草萋萋,不知归期在何时。

流落天涯还能与你相见,悲喜交加,诉说着彼此的思念之情。猜忌陷害就像当年马援蒙受的薏苡之谤,日暮时分,对着江边的篱笆,满怀愁绪。

岸边高地上,柳色青翠,似乎在迎接我这个被贬之人,荷叶上的水珠晶莹闪烁,映照着我低垂的车帷。江面上水汽蒸腾,云层堆积,傍晚的鸟儿从远处迟迟归来。

我已是白发苍苍,却只能空对着长剑,满怀壮志未酬的悲愤,不如寄情于山水,在江湖上垂钓终老。沙鸥惊飞,大概是把我当成了普通的小官吏吧,一轮明月升上高高的树梢。

当地的孩子们说着吴地的方言,我写的新诗中充满了对楚辞的幽怨之情。可叹你李嘉祐也是怀才不遇,只能像这川流不息的江水,蜿蜒曲折,流向远方。

初贬南巴至鄱阳,题李嘉祐江亭注释

  • 南巴:地名,在今四川省境内。
  • 鄱阳:地名,在今江西省境内。
  • 李嘉祐:唐代诗人,与刘长卿交好。
  • 巴峤:指巴山一带的山岭。
  • 谪去:被贬官离去。
  • 明君:指唐肃宗或唐代宗。
  • 酷吏:指严酷的官吏。
  • 薏苡:一种植物,相传东汉马援在南方用薏苡治病,有人诬陷他搜刮薏苡种子带回京城,图谋不轨。这里指遭受诬陷。
  • 江篱:江边的篱笆。
  • 高坞:高高的山坡。
  • 荷衣:指荷叶上的水珠。
  • 下帷:低垂的车帷。
  • 沧洲:指水边。古代隐者多居于水边,故用沧洲指隐居之地。
  • 吴语:吴地的方言,指长江下游一带的方言。
  • 楚辞:战国时屈原所创作的一种诗歌体裁,以抒发忧愤之情为主。
  •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

初贬南巴至鄱阳,题李嘉祐江亭讲解

这首诗是刘长卿被贬谪到南巴时,途经李嘉祐江亭所作。诗中表达了诗人被贬谪的悲愤、怀才不遇的苦闷以及对友人李嘉祐的同情。

  • 首联写被贬谪的地点和行程。诗人用“巴峤南行远,长江万里随”两句,概括了自己被贬谪的遥远路程和壮阔的景象,也暗示了自己内心的孤寂和漂泊感。
  • 颔联写被贬谪的原因和去向。诗人自谦“不才”,却又反问“流水亦何之”,表达了对自身命运的无奈和对前途的迷茫。
  • 颈联写被贬谪后的处境和心情。诗人用“地远明君弃,天高酷吏欺”两句,揭示了当时朝廷的黑暗和自己的无助。
  • 尾联表达了对友人李嘉祐的同情和安慰。诗人用“怜君不得意,川谷自逶迤”两句,将李嘉祐比作蜿蜒的川谷,表达了对他怀才不遇的同情,也暗示了自己和他一样,只能随波逐流,听天由命。

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感情真挚深沉,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反问、借代等,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诗中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悲叹,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

刘长卿[唐代]

刘长卿(709—789),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县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1bfb83a4f6ffc9fed8db.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