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刘长卿的诗>题曲阿三昧王佛殿前孤石>

题曲阿三昧王佛殿前孤石,刘长卿题曲阿三昧王佛殿前孤石全诗,刘长卿题曲阿三昧王佛殿前孤石古诗,题曲阿三昧王佛殿前孤石翻译,题曲阿三昧王佛殿前孤石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刘长卿

孤石自何处,对之疑旧游。
氛氲岘首夕,苍翠剡中秋。
迥出群峰当殿前,雪山灵鹫惭贞坚。
一片孤云长不去,莓苔古色空苍然。

题曲阿三昧王佛殿前孤石译文

这块孤零零的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呢?面对着它,我怀疑自己曾经到过这里。它让我想起岘山傍晚的云雾,以及剡溪秋天的苍翠景色。

孤石高高地耸立,超出周围的群峰,正对着佛殿。即使是雪山和灵鹫山的岩石,也会因它的坚贞而感到惭愧。一片孤云长久地停留在它的上方,石身上的莓苔呈现出古老而空旷的苍绿色。

题曲阿三昧王佛殿前孤石注释

  • 曲阿:古县名,在今江苏丹阳。
  • 三昧王佛殿:佛寺名。三昧,佛教用语,意为“正定”,指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平静的状态。
  • 孤石:孤立的石头。
  • 旧游:过去游览过的地方。
  • 氛氲(fēn yūn):形容云雾弥漫的样子。
  • 岘首:即岘山,在今湖北襄阳南。
  • 剡中:即剡溪,在今浙江绍兴。
  • 迥(jiǒng):远,高。
  • 灵鹫(líng jiù):山名,又名鹫峰山,在今印度比哈尔邦。相传释迦牟尼曾在此讲经。
  • 贞坚:贞正坚固。
  • 莓苔(méi tái):苔藓植物。
  • 苍然:深青色,此处形容古老的样子。

题曲阿三昧王佛殿前孤石讲解

这首诗是刘长卿题写在曲阿三昧王佛殿前一块孤石上的。诗人面对孤石,引发了对往昔游历的回忆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首联“孤石自何处,对之疑旧游”,诗人开门见山,提出疑问:这块孤石是从哪里来的?诗人凝视着它,产生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怀疑自己以前是否来过这里。这一联充满了悬念,也为后面的描写和抒情埋下了伏笔。

颔联“氛氲岘首夕,苍翠剡中秋”,诗人展开联想,将孤石与自己曾经游历过的名山胜景联系起来。他想起了岘山傍晚时云雾缭绕的景象,以及剡溪秋天时苍翠欲滴的景色。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优美的自然风光,也暗示了诗人曾经拥有过的闲适生活和美好心情。

颈联“迥出群峰当殿前,雪山灵鹫惭贞坚”,诗人着重描写孤石的形态和气势。它高高地耸立,超出周围的群峰,正对着佛殿。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将孤石比作雪山和灵鹫山的岩石,赞美它的坚贞不屈。这一联既是对孤石的赞美,也是对自身高尚品格的象征。

尾联“一片孤云长不去,莓苔古色空苍然”,诗人继续描写孤石的景象,一片孤云长久地停留在它的上方,石身上的莓苔呈现出古老而空旷的苍绿色。这一联既是对孤石的静态描写,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孤云和莓苔,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沧桑,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孤石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往昔游历的回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全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诗中,孤石不仅仅是一块石头,更成为了诗人情感的载体和精神的象征。

刘长卿[唐代]

刘长卿(709—789),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县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05ad94bc501d2426cab6.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