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罗隐的诗>寄金吾李荪常侍>

寄金吾李荪常侍,罗隐寄金吾李荪常侍全诗,罗隐寄金吾李荪常侍古诗,寄金吾李荪常侍翻译,寄金吾李荪常侍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罗隐

西班掌禁兵,兰锜最分明。
晓色严天仗,春寒避火城。
安危虽已任,韬略即嘉声。
请问何功德,壶关寇始平。

寄金吾李荪常侍译文

您手握金吾卫的兵权,负责皇宫的警卫,您执掌的兰锜(仪仗)森严而分明。清晨的霞光照耀着庄严的天仗,春寒料峭,但人们却纷纷躲避那燃烧着战火的都城。您的安危责任重大,您的军事韬略已经赢得了美好的声誉。请问您究竟立下了什么功德,壶关的贼寇才刚刚开始平定呢?

寄金吾李荪常侍注释

  • 金吾:官名,掌管京师卫戍的将官。
  • 李荪常侍:李荪,名不详,时任金吾常侍。常侍,官名,皇帝的侍从官。
  • 西班:指金吾卫的西班,负责宫廷西面的警卫。
  • 掌禁兵:掌管宫廷卫兵。
  • 兰锜(qí):用木或铁制成的仪仗,古代设在宫殿或坛庙的台阶两侧,用以显示威仪。这里指金吾卫的仪仗。
  • 分明:整齐、清楚。
  • 晓色:清晨的阳光。
  • 天仗:皇帝的仪仗。
  • 火城:指战火纷飞的都城。避火城,指躲避战乱。
  • 安危:指国家安危,也指自身安危。这里侧重指作者认为李荪身负责任重大。
  • 已任:已经承担。
  • 韬略:指用兵的谋略。
  • 嘉声:美好的名声。
  • 壶关:地名,在今山西省东南部。
  • :指贼寇,叛军。
  • 始平:才刚刚平定。

寄金吾李荪常侍讲解

这首诗是罗隐写给金吾常侍李荪的一首讽刺诗。诗人通过对李荪官职、仪仗、责任和名声的描述,暗示他身居要职,责任重大,却并未真正平定叛乱,以此表达了对李荪尸位素餐、名不副实的讽刺。

  • 首联点明李荪的官职和职责,写他掌管京师卫戍,负责皇宫的警卫,暗示其地位重要。
  • 颔联描写金吾卫的仪仗森严,以及都城百姓躲避战乱的情景,反衬了李荪的责任重大,也暗示了当时的社会动荡。
  • 颈联赞扬李荪的安危责任重大,韬略过人,似乎是对其能力的肯定,实则为下文的转折埋下伏笔。
  • 尾联用反问的语气,质问李荪究竟立下了什么功德,壶关的贼寇才刚刚开始平定,直接点明了诗歌的讽刺主题,揭示了李荪名不副实的本质。

全诗语言精炼,运用了反讽的手法,将李荪的无能和当时的社会弊病巧妙地结合起来,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国家安危的担忧。诗人并未直接批判李荪,而是通过看似赞扬的语句,反衬出其无能,使讽刺意味更加强烈。

罗隐[唐代]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02d6a304ea3df58c932b.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