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客居的房屋坐落于高堂之上,前面是滔滔江水,后面是连绵山根。
下面是万丈深渊般的岸壁,苍茫的江涛汹涌澎湃,翻滚不息。
茂盛的树木枝繁叶茂,青翠欲滴,倾斜的岩石错落有致,布满山间。
杜鹃鸟日夜不停地啼叫,使有志之士也收敛了精气神。
三峡绵延四千里,无数条支流汇聚成滔滔江水。
这里人与虎杂居,互相伤害,最终却都得以生存。
蜀地的麻布很久没有运来,吴地的盐堆积在荆门。
西南地区失去了大将,商旅们像星星一样四处奔逃。
如今又投降了元戎,已经听到他出行时车马喧嚣的声音。
船夫们等候着顺利渡江的时机,也仰仗着元戎的节制和威严。
我身处这动乱的中心,生计艰难,无从谈起。
我躺在床上忧愁着病腿可能残废,只能慢慢地在小园中散步。
矮矮的菜畦上长满了绿草,我怅惘地望着它们,思念着隐居的贤士。
凤凰随着它的君王远去,篱笆边的麻雀在黄昏时喧闹不休。
观赏着眼前的景物,思念着故乡,我已经离开荒凉的村庄十年了。
傍晚时分,鸟儿们成群结队地归巢,北边的树林空旷而昏暗。
我多么希望能覆盖整个天下,为您洗清这污浊的乾坤。
治理国家像稷契那样的人是很容易找到的,犬戎又有什么值得畏惧的呢?
我这个儒生年老了却一事无成,作为臣子,我为国家忧虑了太多。
箱子里还有旧笔,情到深处,我时常拿起它来抒发情感。
这首诗是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表达了诗人身处乱世的忧国忧民之情。全诗以客居生活为背景,描绘了夔州一带的险恶环境和战乱景象,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自身命运的无奈。
诗的前半部分描写了诗人客居的环境。高堂、江水、山根、深堑、苍涛等意象,营造出一种险峻、苍凉的氛围,暗示了诗人所处的环境的动荡不安。杜鹃鸟的啼叫、人虎杂居的现象,更增添了诗歌的悲凉色彩。
诗的后半部分则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诗人目睹了西南失大将、商旅奔逃、元戎投降等乱象,深感国家危亡。他为自己的生计担忧,为自己的病腿忧虑,也为国家的命运忧心忡忡。诗人渴望能够像稷契一样治理国家,渴望能够洗清乾坤,但最终却只能空怀壮志,无力回天。
全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表达了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忧患意识。诗中既有对现实的描写,也有对历史的追忆,更有对未来的展望,体现了杜甫诗歌的博大胸怀和忧国忧民的崇高精神。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忧国忧民的佳作,它不仅描绘了战乱时期的社会景象,更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自身命运的无奈叹息,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