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虏乘秋下蓟门,阴山日夕烟尘昏。
三军疲马力已尽,百战残兵功未论。
阵云泱漭屯塞北,羽书纷纷来不息。
孤城望处增断肠,折剑看时可沾臆。
元戎日夕且歌舞,不念关山久辛苦。
自矜倚剑气凌云,却笑闻笳泪如雨。
万里飘飖空此身,十年征战老胡尘。
赤心报国无片赏,白首还家有几人。
朔风萧萧动枯草,旌旗猎猎榆关道。
汉月何曾照客心,胡笳只解催人老。
军前仍欲破重围,闺里犹应愁未归。
小妇十年啼夜织,行人九月忆寒衣。
饮马滹河晚更清,行吹羌笛远归营。
只恨汉家多苦战,徒遗金镞满长城。
大家都搜:
骄虏乘秋下蓟门,阴山日夕烟尘昏。
三军疲马力已尽,百战残兵功未论。
阵云泱漭屯塞北,羽书纷纷来不息。
孤城望处增断肠,折剑看时可沾臆。
元戎日夕且歌舞,不念关山久辛苦。
自矜倚剑气凌云,却笑闻笳泪如雨。
万里飘飖空此身,十年征战老胡尘。
赤心报国无片赏,白首还家有几人。
朔风萧萧动枯草,旌旗猎猎榆关道。
汉月何曾照客心,胡笳只解催人老。
军前仍欲破重围,闺里犹应愁未归。
小妇十年啼夜织,行人九月忆寒衣。
饮马滹河晚更清,行吹羌笛远归营。
只恨汉家多苦战,徒遗金镞满长城。
疲兵篇译文
凶悍的敌人趁着秋季入侵蓟门,阴山一带白天黑夜都笼罩在战火的烟尘中。将士和战马都已精疲力竭,经历了无数次战斗的士兵,他们的功劳还没有得到评定。
战场上的云彩弥漫广阔,堆积在塞北,告急的军书像雪片一样不断传来。在孤城中眺望,更增添了断肠的悲痛,看着断裂的宝剑,禁不住热泪沾满胸襟。
主将们却终日歌舞升平,不体恤将士们长期在边关的辛苦。他们自夸倚仗宝剑,气概可直冲云霄,却嘲笑那些听到胡笳声就落泪的人。
在战乱中飘荡,白白地虚度此生,十年征战,衰老在胡地的尘土中。一颗赤诚报国的心,没有得到丝毫奖赏,白发苍苍回到家乡的,又有几人呢?
萧瑟的北风吹动着枯草,榆关道上旌旗猎猎作响。明亮的汉月啊,你何时才能照亮征人的心?哀怨的胡笳声,只会催人衰老。
前方依然要冲破敌人的重重包围,家中的妻子一定还在为我担忧不能归来。妻子十年如一日地在夜晚啼哭着织布,远方的行人到了九月,也在思念着御寒的衣物。
傍晚时分,让战马在清澈的滹沱河边饮水,行军时,悠扬的羌笛声远远地飘回军营。只叹息汉朝连年苦战,白白地留下无数的箭镞,堆满了长城。
疲兵篇注释
疲兵篇讲解
《疲兵篇》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作的一首边塞诗。诗歌深刻地揭露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士兵的同情。
诗歌以“疲兵”为题,真实地描写了长期征战的士兵的疲惫和困苦。诗人从多个角度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敌人的凶猛、战事的频繁、将士的辛劳、功劳的未定、家人的担忧以及前途的渺茫。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描写,诗人营造了一种悲凉、压抑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诗歌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诗人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如“阴山”、“烟尘”、“阵云”、“羽书”、“孤城”、“断剑”、“胡尘”、“枯草”、“旌旗”、“汉月”、“胡笳”、“金镞”等,这些意象都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增强诗歌的感染力。例如,“汉月”象征着故乡和亲人,但“汉月何曾照客心”,暗示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的厌倦。“胡笳”则象征着边塞的凄凉和战事的频繁, “胡笳只解催人老”,则表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青春不再的无奈。
诗歌的思想深刻而富有感染力。诗人通过对战争的描写,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对战争的厌恶。他同情那些长期征战的士兵,感慨他们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人民的关怀。这种思想感情使诗歌具有了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总而言之,《疲兵篇》是一首优秀的边塞诗,它以其深刻的思想、真实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诗词大全
别人正在查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ffc60199d870e9481615.html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