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李昴英的诗>西樵岩>

西樵岩,李昴英西樵岩全诗,李昴英西樵岩古诗,西樵岩翻译,西樵岩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宋代] 李昴英

巨石卷阿驾半天,樵山风景岂虚传。
水帘不卷四时雨,丹灶空凝万古烟。
印石尚存乌利迹,问谁曾识紫姑仙。
我来游遍登云谷,更借山僧半榻眠。

西樵岩译文

巨大的岩石盘旋弯曲,像要伸向半空,西樵山的风景果然名不虚传。 水帘洞的水帘终年不卷起,总是像下着雨,炼丹的灶台空空荡荡,永远凝聚着烟雾。 印石上还留着乌利留下的痕迹,想问问有谁认识紫姑仙? 我来这里游览遍了登云谷,还要向山里的僧人借半张床休息。

西樵岩注释

  • 卷阿 (juǎn ē): 弯曲的山崖。
  • 樵山 (qiáo shān): 指西樵山,因盛产樵木而得名。
  • 水帘 (shuǐ lián): 指水帘洞的瀑布。
  • 丹灶 (dān zào): 炼丹用的灶台。
  • 万古 (wàn gǔ): 永久,永远。
  • 印石 (yìn shí): 传说中留下仙人足迹的石头。
  • 乌利 (wū lì): 传说中的仙人。
  • 紫姑仙 (zǐ gū xiān): 传说中的厕神,旧时民间用以占卜。
  • 登云谷 (dēng yún gǔ): 西樵山中的一个山谷。
  • 山僧 (shān sēng): 山中的僧人。
  • 半榻眠 (bàn tà mián): 借半张床睡觉,表示休息。

西樵岩讲解

这首诗是李昴英游览西樵山时所作,描绘了西樵山雄奇壮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西樵山的喜爱之情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首联“巨石卷阿驾半天,樵山风景岂虚传”点明了西樵山的特点和价值。诗人用“巨石卷阿”来形容西樵山岩石的巨大和奇特,又用“驾半天”来形容山势的高峻,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樵山风景岂虚传”则以反问的语气,肯定了西樵山风景的盛名并非虚传,也暗示了诗人对西樵山美景的期待。

颔联“水帘不卷四时雨,丹灶空凝万古烟”描写了西樵山水帘洞和丹灶的景象。“水帘不卷四时雨”描写了水帘洞瀑布常年流水不断,像下雨一样,突出了水帘洞的特点。“丹灶空凝万古烟”则描写了炼丹灶台的荒废,暗示了历史的变迁和人事的更迭,也流露出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颈联“印石尚存乌利迹,问谁曾识紫姑仙”提到了西樵山中的传说故事。“印石尚存乌利迹”写的是传说中仙人乌利在石头上留下的足迹,增添了西樵山的神秘色彩。“问谁曾识紫姑仙”则是诗人对传说中紫姑仙的追问,表达了诗人对神仙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思考。

尾联“我来游遍登云谷,更借山僧半榻眠”写了诗人游览西樵山的感受和行动。诗人游览了西樵山中的登云谷,感受到了西樵山的美丽景色,最后向山僧借半张床休息,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亲近。

总而言之,这首诗通过对西樵山景物的描写和对传说故事的引用,表达了诗人对西樵山的喜爱之情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也流露出诗人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李昴英[宋代]

李昴英(1200—1257),字俊明,号文溪。广东番禺人。南宋名臣。早年受业崔与之门下,主修《春秋》。南宋宝庆二年(1226),李昴英上京会试,成广东科举考试的第一位探花,后任福建汀州推官。端平三年(1236)后,曾任太学博士,直秘阁知赣州等职。淳祐元年(1241)被丞相杜范荐任为吏部郎官。淳祐二年(1242),任太宗正卿兼国史馆编修,后又升任为龙图阁待制,吏部侍郎,封以番禺开国男爵位。宝佑五年(1257),在广州病逝。著有《文溪集》、《文溪词》等多卷。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f70d618f1cdea7f1ff06.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