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杜甫的诗>遣兴五首>

遣兴五首,杜甫遣兴五首全诗,杜甫遣兴五首古诗,遣兴五首翻译,遣兴五首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杜甫

天用莫如龙,有时系扶桑。
顿辔海徒涌,神人身更长。
性命苟不存,英雄徒自强。
吞声勿复道,真宰意茫茫。
地用莫如马,无良复谁记。
此日千里鸣,追风可君意。
君看渥洼种,态与驽骀异。
不杂蹄啮间,逍遥有能事。
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
观其著诗集,颇亦恨枯槁。
达生岂是足,默识盖不早。
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
贺公雅吴语,在位常清狂。
上疏乞骸骨,黄冠归故乡。
爽气不可致,斯人今则亡。
山阴一茅宇,江海日凄凉。
吾怜孟浩然,裋褐即长夜。
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
清江空旧鱼,春雨馀甘蔗。
每望东南云,令人几悲吒。

遣兴五首译文

天之用,莫过于龙,它有时也能被束缚在扶桑之下。 龙一顿住缰绳,海水便汹涌澎湃,神龙的身躯也显得更加修长。 如果生命都不能保全,那么英雄的强大也只是徒劳。 还是闭口不言吧,天道的意志实在是难以捉摸。

地之用,莫过于马,没有良马,又有谁会记得呢? 今天能日行千里,追风逐电,这才能符合君王的意愿。 你看看那渥洼池中产的良种马,它的姿态和低劣的马是多么的不同啊。 它不屑与普通的马混杂在一起,自由自在,自有其不凡之处。

陶渊明是个避世的老翁,却未必真正通达天道。 看看他的诗集,颇多忧愁苦闷之情。 通达生命真谛哪里是容易的事,也许是默默地领悟得不够早吧。 有了儿子,不管是贤能还是愚笨,又何必总是挂在心上呢。

贺知章精通吴地的方言,身居高位时也常常显得清高放旷。 他上书请求告老还乡,身穿道袍回归故里。 他那爽朗的气概已经无法再见到了,这样的人如今已经去世了。 在山阴留下一间茅屋,面对着空旷的江海,只让人感到凄凉。

我喜爱孟浩然,即使穿着粗布短衣,也像是在漫漫长夜中一样。 写诗何必多呢,他的诗常常能超越鲍照、谢灵运。 清江只剩下空空的旧鱼池,春雨过后,甘蔗地里还留有残余的甘蔗。 每次望向东南方的云彩,都让人感到悲伤叹息。

遣兴五首注释

  • 遣兴:抒发兴致。
  • 天用:天的作用,指天的运行规律。
  • 莫如龙:没有比龙更适合比喻天的。
  • 扶桑:古代神话中的树木,生长在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这里指东方。
  • 顿辔:拉住缰绳,使马停下。
  • 海徒涌:海水徒然涌动。徒,空。
  • 神人:神龙。
  • 性命:生命。
  • 苟:如果。
  • 徒自强:白白地逞强。
  • 吞声:不敢出声,形容无可奈何。
  • 真宰:主宰万物的神。
  • 茫茫:不可知。
  • 地用:地的作用,指地的承载能力。
  • 无良:没有良马。
  • 渥洼:古代产良马的地方,在今甘肃敦煌附近。
  • 种:指良种马。
  • 驽骀:劣马。
  • 蹄啮间:指与普通马混杂在一起。
  • 逍遥:自由自在。
  • 有能事:有本领。
  • 陶潜:即陶渊明,东晋诗人,以隐逸著称。
  • 达道:通达天道。
  • 枯槁:形容精神状态不佳,这里指陶渊明诗中表现出的苦闷之情。
  • 达生:通达生命真谛。
  • 默识:默默领悟。
  • 盖:大概,或许。
  • 有子:生了儿子。
  • 贺公:即贺知章,唐代诗人、书法家。
  • 雅吴语:精通吴地方言。
  • 在位:身居高位。
  • 清狂:清高放旷。
  • 乞骸骨:请求告老还乡。
  • 黄冠:道士的帽子,这里指道士。
  • 爽气:豪爽的气概。
  • 山阴:今浙江绍兴,贺知章的故乡。
  • 茅宇:茅屋。
  • 吾怜:我喜爱。
  • 孟浩然:唐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
  • 裋褐:粗布短衣,指贫寒的生活。
  • 长夜:漫长的黑夜,比喻困境。
  • 凌:超越。
  • 鲍谢:指鲍照、谢灵运,都是南朝著名的诗人。
  • 清江:指孟浩然隐居的地方。
  • 旧鱼:指过去的渔获。
  • 馀甘蔗:残余的甘蔗。
  • 几悲吒:几乎要悲伤叹息。吒,叹词。

遣兴五首讲解

这组诗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表达了他对人生、自然、历史的思考和感悟。诗人以龙、马、陶渊明、贺知章、孟浩然等为题材,抒发了自己对天道、命运、人生价值的看法。

  • 第一首以龙为喻,谈论天道。诗人认为,即使是强大的龙,有时也会受到束缚。如果生命都不能保全,那么英雄的强大也只是徒劳。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和对生命的珍视。
  • 第二首以马为喻,谈论人才。诗人认为,良马才能得到君王的赏识,而劣马则无人问津。表达了对人才的重视和对埋没人才的惋惜。
  • 第三首以陶渊明为喻,谈论人生态度。诗人认为,陶渊明虽然避世隐居,但内心仍有忧愁。表达了对人生真谛的探寻和对世俗烦恼的解脱的思考。
  • 第四首以贺知章为喻,表达对故人的怀念。诗人怀念贺知章的清高放旷,感叹斯人已逝,只留下空旷的江海。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第五首以孟浩然为喻,表达对诗人的敬佩。诗人喜爱孟浩然的诗歌,认为他的诗歌能超越前人。表达了对诗歌艺术的追求和对优秀诗人的赞赏。

总的来说,这组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表达了杜甫晚年对人生、自然、历史的深刻思考和感悟。诗中既有对命运的无奈,也有对人生的思考,也有对友谊的珍视,也有对艺术的追求,展现了杜甫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博大胸怀和深刻思想。

杜甫[唐代]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f2c357f5f8dff2685fa0.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