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李东阳的诗>送唐都宪出镇蓟州诸关>

送唐都宪出镇蓟州诸关,李东阳送唐都宪出镇蓟州诸关全诗,李东阳送唐都宪出镇蓟州诸关古诗,送唐都宪出镇蓟州诸关翻译,送唐都宪出镇蓟州诸关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明代] 李东阳

居庸东下接榆关,千尺层城万仞山。
秋有桑麻生事足,夜无烽火戍楼闲。
帐前貔虎知严令,岁晚风霜识壮颜。
略试一方经济手,归来重补旧朝班。

送唐都宪出镇蓟州诸关译文

从居庸关东行,连接着榆关,高耸的城墙犹如千尺,连绵的山峦高达万仞。秋收时节,百姓有桑麻等农作物,生活富足,夜晚没有战火警报,戍守的楼台也显得清闲。都宪帐前的将士,深知军令严明,岁暮天寒,更显出您壮志凌云的容颜。希望您能略微施展一下治理地方的才能,凯旋归来后,再次回到朝廷担任要职。

送唐都宪出镇蓟州诸关注释

  • 唐都宪:指唐姓的都御史,此指作者的朋友或同僚。都御史,明代官名,为都察院的长官,负责监察百官,类似于今天的监察部长。
  • 出镇蓟州诸关:前往蓟州一带的关口担任镇守的职务。蓟州,明代军事重镇,位于今天河北省北部一带,是北方边防的重要屏障。
  • 居庸:居庸关,中国长城上的著名关隘,在北京西北。
  • 榆关:即山海关,位于今天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是长城东端的起点。
  • 千尺层城万仞山:形容城墙高大,山势险峻。仞,古代长度单位,一仞约等于七八尺。
  • 桑麻生事足:指百姓有桑蚕和麻等农作物,生活富足。生事,谋生,维持生计。
  • 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白天烧狼烟,夜晚点火。
  • 戍楼闲:戍守的楼台显得清闲,指没有战事。
  • 貔虎:比喻勇猛的将士。貔,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猛兽。
  • 严令:严格的命令,指军纪严明。
  • 岁晚:一年将尽的时候,指冬天。
  • 经济手:指具有治理地方才能的人。经济,治理国家或地方的才能。
  • 重补旧朝班:再次回到朝廷担任原来的官职。

送唐都宪出镇蓟州诸关讲解

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李东阳送别唐都宪出镇蓟州诸关。诗歌描绘了边关的雄伟壮丽和安定祥和的景象,表达了对唐都宪的敬佩和期望。

首联写边关的地理位置和险峻形势,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和背景。“居庸东下接榆关,千尺层城万仞山”,从居庸关向东延伸,连接着山海关,高大的城墙和陡峭的山峦,突出了边关的险要。

颔联描绘了边关的安定景象。“秋有桑麻生事足,夜无烽火戍楼闲”,秋收时节,百姓有桑麻等农作物,生活富足,夜晚没有战火警报,戍守的楼台也显得清闲,表现了边关的安定祥和。

颈联赞扬了唐都宪的威严和才能。“帐前貔虎知严令,岁晚风霜识壮颜”,都宪帐前的将士,深知军令严明,岁暮天寒,更显出您壮志凌云的容颜,赞扬了唐都宪的威严和才能。

尾联表达了对唐都宪的期望和祝愿。“略试一方经济手,归来重补旧朝班”,希望您能略微施展一下治理地方的才能,凯旋归来后,再次回到朝廷担任要职,表达了作者对唐都宪的期望和祝愿。

全诗语言流畅,意境开阔,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深厚情谊和对国家安定的美好祝愿。既有对边关壮丽景象的描绘,也有对朋友的赞扬和期望,体现了作者的文学才华和爱国情怀。

李东阳[明代]

李东阳(1447年-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寄籍京师(今北京市)。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ec3162d82fa4cda41dcb.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