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境烽烟急,南山战伐频。
抚绥初易帅,参画尽须人。
书记才偏称,朝廷意更亲。
绣衣行李日,绮陌别离尘。
报国将临虏,之藩不离秦。
豸冠严在首,雄笔健随身。
饮马河声暮,休兵塞色春。
败亡仍暴骨,冤哭可伤神。
上策何当用,边情此是真。
雕阴曾久客,拜送欲沾巾。
大家都搜:
北境烽烟急,南山战伐频。
抚绥初易帅,参画尽须人。
书记才偏称,朝廷意更亲。
绣衣行李日,绮陌别离尘。
报国将临虏,之藩不离秦。
豸冠严在首,雄笔健随身。
饮马河声暮,休兵塞色春。
败亡仍暴骨,冤哭可伤神。
上策何当用,边情此是真。
雕阴曾久客,拜送欲沾巾。
送姚侍御充渭北掌书记译文
北方边境战火紧急,终南山一带战事频繁。 安抚边境刚刚更换统帅,参与谋划全都需要贤才。 掌书记的才能最相称,朝廷的器重更加亲切。 身穿绣衣启程的日子,在洒满离别尘土的街道告别。 报效国家将要进逼敌寇,前往藩镇实际上不离开秦地。 獬豸冠庄严地戴在头上,雄健的文笔伴随左右。 在黄河边饮马,耳畔是傍晚的流水声;停止战事,边塞呈现出春天的景色。 战败者的尸骨仍然暴露荒野,冤屈的哭声令人伤神。 应当采用怎样的上策呢?边境的实情才是最真实的。 我曾在雕阴长期客居,拜送你时,不禁想要沾湿衣襟。
送姚侍御充渭北掌书记注释
送姚侍御充渭北掌书记讲解
这首诗是送别姚侍御出任渭北掌书记之作,描绘了边境战事的紧张局势,以及对姚侍御才能的肯定和期望,表达了诗人对边境安宁的关心和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首联点明边境战事的严峻形势。“北境烽烟急,南山战伐频”一句,概括地写出了当时边境的紧张局势,烽火频传,战事不断,暗示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担忧。
颔联和颈联赞扬了姚侍御的才能和朝廷对他的器重。“抚绥初易帅,参画尽须人。书记才偏称,朝廷意更亲。”诗人认为,在更换统帅之后,安抚边境、参与谋划都需要贤才,而姚侍御的掌书记之才正相称,并且受到朝廷的器重,为下文送别作铺垫。
颈联描写了送别时的情景。“绣衣行李日,绮陌别离尘。”诗人用“绣衣”点明姚侍御的身份,用“绮陌”形容送别的地点,用“别离尘”渲染离别的气氛。
颔联和尾联表达了诗人对边境战事的关心和对友人的祝福。“饮马河声暮,休兵塞色春。败亡仍暴骨,冤哭可伤神。上策何当用,边情此是真。雕阴曾久客,拜送欲沾巾。”诗人描绘了边塞的景象,既有“饮马河声暮,休兵塞色春”的和平景象的期待,也有“败亡仍暴骨,冤哭可伤神”的悲惨现实,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以及对友人能够为边境安宁做出贡献的期望。
全诗语言简洁明快,感情真挚深沉,既有对国家安危的担忧,又有对友人的祝福和惜别之情,是一首感情饱满、意境深远的送别诗。
诗词大全
别人正在查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e5d22ba794c7000e2058.html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