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刘商的诗>秋夜听严绅巴童唱竹枝歌>

秋夜听严绅巴童唱竹枝歌,刘商秋夜听严绅巴童唱竹枝歌全诗,刘商秋夜听严绅巴童唱竹枝歌古诗,秋夜听严绅巴童唱竹枝歌翻译,秋夜听严绅巴童唱竹枝歌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刘商

巴人远从荆山客,回首荆山楚云隔。
思归夜唱竹枝歌,庭槐叶落秋风多。
曲中历历叙乡土,乡思绵绵楚词古。
身骑吴牛不畏虎,手提蓑笠欺风雨。
猿啼日暮江岸边,绿芜连山水连天。
来时十三今十五,一成新衣已再补。
鸿雁南飞报邻伍,在家欢乐辞家苦。
天晴露白钟漏迟,泪痕满面看竹枝。
曲终寒竹风袅袅,西方落日东方晓。

秋夜听严绅巴童唱竹枝歌译文

来自荆山的巴人远离家乡做客,回望故乡,楚地的云彩已被远远隔开。 思念家乡,夜晚唱起竹枝歌,庭院里的槐树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 歌声中清晰地叙说着家乡的风土人情,乡愁绵绵,歌词古朴得如同楚辞。 歌中唱道:身骑在吴地的水牛上也不害怕老虎,手提着蓑衣斗笠不怕风吹雨打。 猿猴在日落时分于江岸边啼叫,绿草覆盖山峦,江水连接着天空。 来的时候十三岁,现在已经十五岁,做成的新衣已经补了又补。 鸿雁南飞,仿佛是向邻里报告消息,诉说着在家乡的欢乐和离家的苦楚。 天晴了,露水变得白亮,时间流逝得缓慢,泪水满面地看着竹枝歌的演唱。 歌声结束了,寒冷的竹林在风中轻轻摇曳,西方的太阳落下,东方迎来黎明。

秋夜听严绅巴童唱竹枝歌注释

  • 严绅:人名,作者的朋友,此处指严绅家的巴童。
  • 巴童:巴地的孩童,指诗中唱歌的少年。
  • 荆山:山名,在今湖北省西部。
  • 竹枝歌:一种民间歌谣,多描写巴蜀地区的风土人情。
  • 吴牛:吴地的水牛,皮厚耐寒。
  • 绿芜:茂盛的草。芜,荒草。
  • 一成新衣:做一套新衣服。
  • 邻伍:指家乡的乡邻。
  • 钟漏迟:指时间流逝缓慢。钟漏,古代的计时器。
  • 袅袅:摇曳的样子。

秋夜听严绅巴童唱竹枝歌讲解

这首诗是刘商在秋夜听严绅家的巴童演唱竹枝歌时所作。诗歌通过对巴童歌声的描写,表达了游子思乡的深切情感。

首联点明了巴童的身份和处境,一个远离家乡的异乡客,突出了其思乡之情的根源。颔联描写了巴童在秋夜里唱竹枝歌的情景,渲染了凄凉的氛围,以落叶烘托思乡之情。颈联通过对歌词内容的概括,展现了巴童歌声中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深沉的乡愁。歌词中描写的骑吴牛、提蓑笠等场景,体现了巴人的生活习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颈联进一步描写了巴童的年龄和生活状况,突出了他离家已久,生活艰辛。尾联描写了听歌后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巴童的同情和对家乡的思念。诗人在歌声中仿佛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引发了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通过对巴童歌声的描写,展现了游子思乡的普遍情感,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同时,诗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口流动和文化交流的现象。诗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烘托、白描、对比等,使诗歌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刘商[唐代]

刘商,字子夏,徐州彭城县人。唐代诗人、画家。大历(766年—779年)年间进士。能文善画,诗以乐府见长。官虞部员外郎。后出为汴州观察判观察判官。后辞官从事自己喜欢的诗画创作事业,刘商的诗歌作品很多,代表作有《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唐才子传》卷四说他“拟蔡琰《胡笳曲》,脍炙当时”。《全唐诗》收录有刘商的很多诗歌。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dae1680912edfaf3616f.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