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李世民的诗>秋日斅庾信体>

秋日斅庾信体,李世民秋日斅庾信体全诗,李世民秋日斅庾信体古诗,秋日斅庾信体翻译,秋日斅庾信体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李世民

岭衔宵月桂,珠穿晓露丛。
蝉啼觉树冷,萤火不温风。
花生圆菊蕊,荷尽戏鱼通。
晨浦鸣飞雁,夕渚集栖鸿。
飒飒高天吹,氛澄下炽空。

秋日斅庾信体译文

山岭衔着将落的月亮,如同桂树般清冷,晶莹的露珠穿连着草丛,像是串起的珍珠。 蝉鸣声声,让人感觉到树木的寒冷,闪烁的萤火虫,也感觉不到温暖的风。 花生结出圆润的果实,菊花绽放着美丽的花蕊,荷花凋谢了,鱼儿自由自在地穿梭游动。 清晨的江边传来大雁的鸣叫声,傍晚的沙洲上聚集着归巢的鸿雁。 高空中秋风飒飒地吹动,清肃之气澄清了下方炎热的空气。

秋日斅庾信体注释

  • 斅(xiào)庾信体: 效仿庾信的诗歌风格。庾信是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其诗风以辞藻华丽、善于描写景物著称。
  • 岭衔宵月桂: 山岭连接着夜晚的月亮,像桂树一样散发着清冷的光辉。衔,连接,含着。宵月,夜晚的月亮。桂,指月亮,古代传说月中有桂树。
  • 珠穿晓露丛: 晶莹的露珠穿连着草丛,像是串起的珍珠。晓露,清晨的露水。丛,草丛。
  • 蝉啼觉树冷: 蝉的鸣叫声让人感觉到树木的寒冷。
  • 萤火不温风: 萤火虫的光亮也无法温暖这秋天的风。
  • 花生圆菊蕊: 花生结出圆润的果实,菊花绽放着美丽的花蕊。
  • 荷尽戏鱼通: 荷花凋谢了,鱼儿可以自由自在地穿梭游动。
  • 晨浦鸣飞雁: 早晨的江边传来大雁鸣叫的声音。浦,水边。
  • 夕渚集栖鸿: 傍晚的沙洲上聚集着归巢的鸿雁。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鸿,大雁。
  • 飒飒高天吹: 高空中秋风飒飒地吹动。飒飒,风声。
  • 氛澄下炽空: 清肃之气澄清了下方炎热的空气。氛,指暑气。澄,澄清。炽空,指炎热的空气。

秋日斅庾信体讲解

这首诗是李世民在秋日所作,模仿了庾信的诗歌风格,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秋日景象。诗中既有对景物的细致观察和描写,也融入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 景物描写: 诗歌前半部分着重描写秋日景物。“岭衔宵月桂,珠穿晓露丛”,以比喻的手法,将月亮比作桂树,将露珠比作珍珠,写出了秋夜的清冷和露珠的晶莹。“蝉啼觉树冷,萤火不温风”,通过蝉鸣和萤火虫的微弱光亮,反衬出秋天的寒冷。“花生圆菊蕊,荷尽戏鱼通”,写出了秋日特有的物候现象,花生结实,菊花盛开,荷花凋谢,鱼儿自由自在。
  • 情感表达: 诗歌在描写景物的同时,也 subtly 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秋天的萧瑟景象,容易引发人们的思绪。诗人通过描写秋风、雁鸣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淡泊的氛围。
  • 风格特点: 此诗模仿庾信的诗风,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同时,作为帝王之作,此诗也展现出一种开阔的胸襟和气度。“飒飒高天吹,氛澄下炽空”,诗人以高远的视角,描绘了秋风扫荡暑气,澄清天地的景象,寓意着清除污浊,带来清明。
  • 思想内涵: 诗歌虽然主要描写秋景,但也蕴含着一定的哲理。万物盛衰,四季更替,这是自然规律。诗人通过对秋日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对生命流逝的感悟。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描写秋景的佳作,既有细腻的景物描写,也有丰富的情感内涵,展现了李世民作为帝王的文学才华和开阔胸襟。

李世民[唐代]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唐太宗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后世明君之典范。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d980bf02c952563d06f9.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