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李曾伯的诗>过涪州怀伊川涪翁两先生>

过涪州怀伊川涪翁两先生,李曾伯过涪州怀伊川涪翁两先生全诗,李曾伯过涪州怀伊川涪翁两先生古诗,过涪州怀伊川涪翁两先生翻译,过涪州怀伊川涪翁两先生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宋代] 李曾伯

昌黎昔作潮州游,潮人百世称名州。
又闻柳州柳子厚,柳人至今爱其柳。
二公皆以人鸣唐,所至不偶为异常。
卒今江海流落地,化作文物声名乡。
涪南僻在巴子国,地绝中州少人物。
天将儒道淑是邦,曾向先朝处羁客。
河南夫子间世贤,山谷老叟人间仙。
一时辙迹相继至,顿使光价增山川。
尝嗟道从孟轲死,一贯谁能接原委。
又嗟诗自杜甫亡,四海谁能造诗垒。
幸生伊洛续圣传,鸢鱼遂复穷天渊。
从而江右振余响,清庙又得存遗弦。
今踰元佑二百载,草木涪人尚知爱。
文章性命虽匪倖,气象风流久皆在。
惜乎两公生盛时,下与屈贾同驱驰。
涪人则幸公不幸,天下应怨涪人私。

过涪州怀伊川涪翁两先生译文

韩愈当年贬官到潮州,潮州人民百世都称颂他,使潮州成为名州。又听说柳宗元贬官到柳州,柳州人民至今都喜爱他种植的柳树。韩柳二公都因为在当地的功绩而使唐朝扬名,他们所到之处,命运不顺反而是不寻常的。最终他们流落江海边远之地,化作当地的文物,留下美好的声名。

涪州南部偏远,地处古巴国境内,远离中原,很少有杰出的人物。上天将儒家之道用来教化这个地方,曾经在先朝安置两位被贬谪的贤才。河南的伊川先生是难得一见的贤人,山谷老人黄庭坚如同人间的神仙。两位贤人一时相继来到涪州,顿时使涪州的山川增添了光彩和价值。

我曾经感叹道统自从孟子去世后就中断了,谁能够接续其中的精髓?又感叹诗歌自从杜甫去世后,天下谁能够建造诗歌的堡垒?幸好有伊川、涪翁两位先生继承了儒家圣贤的道统,使万物得以探究天地的本源。他们从江西传播儒学的余响,使朝廷宗庙又能够保存先贤的遗音。

如今已经超过元佑年间二百年了,涪州的草木百姓还知道爱戴他们。文章和性命虽然不是侥幸得来的,但他们的气度和风流至今仍然存在。可惜两位先生生于太平盛世,却和屈原、贾谊一样遭受贬谪。涪州人因为两位先生的到来而感到幸运,但天下人应该埋怨涪州人自私,将贤才据为己有。

过涪州怀伊川涪翁两先生注释

  • 昌黎:韩愈,谥号“文”,世称韩昌黎。
  • 潮州:唐代潮州,今广东省潮州市。
  • 柳州:唐代柳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
  • 柳子厚:柳宗元,字子厚。
  • 人鸣唐:因为他们的事迹使唐朝扬名。
  • 不偶:不顺遂,指遭遇贬谪。
  • 异常:不同寻常。
  • 江海流落地:指被贬谪到偏远地区。
  • 巴子国:古代巴国,在今四川东部。
  • 中州:中原地区。
  • :美好,这里指教化。
  • 先朝:指作者所处的朝代之前的朝代。
  • 羁客:被贬谪的官员。
  • 河南夫子:指程颐,字正叔,河南洛阳人,世称伊川先生。
  • 间世贤:难得一见的贤人。
  • 山谷老叟:指黄庭坚,号山谷道人。
  • 人间仙:称赞黄庭坚的才华高超,如同仙人。
  • 辙迹:足迹,这里指行踪。
  • 光价:光彩和价值。
  • 道从孟轲死:感叹儒家道统自从孟子去世后就中断了。
  • 一贯:指儒家道统。
  • 原委:事情的本末。
  • 诗自杜甫亡:感叹诗歌自从杜甫去世后就衰落了。
  • 诗垒:诗歌的堡垒,比喻诗歌的最高成就。
  • 伊洛:指程颐、程颢兄弟,他们是洛阳人,在伊水边讲学。
  • 续圣传:继承儒家圣贤的道统。
  • 鸢鱼:语出《礼记·中庸》,比喻事物的本源。
  • 天渊:天空和深渊,比喻事物的最高境界。
  • 江右:江西一带。
  • 余响:遗留的影响。
  • 清庙:朝廷宗庙。
  • 遗弦:遗留下来的音弦,比喻先贤的遗音。
  • 元佑:宋哲宗的年号。
  • 文章性命:指他们的文章和人格。
  • 匪倖:不是侥幸得来的。
  • 气象风流:指他们的气度和风采。
  • 屈贾:指屈原和贾谊,都是遭受贬谪的贤才。
  • 驱驰:奔走,这里指遭受贬谪。
  • 涪人则幸公不幸:涪州人因为两位先生的到来而感到幸运,但两位先生的遭遇是不幸的。
  • 涪人私:埋怨涪州人自私,将贤才据为己有。

过涪州怀伊川涪翁两先生讲解

这首诗是李曾伯在经过涪州时,怀念北宋时期被贬谪到涪州的程颐(伊川先生)和黄庭坚(涪翁)两位贤人而作。诗人通过追忆韩愈、柳宗元的事迹,引出对程颐、黄庭坚的赞颂,表达了对两位贤人被贬谪的惋惜之情,以及对他们的高尚品格和文章才华的敬佩之情。

  • 情感表达: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贤才的敬佩和惋惜之情。诗人认为程颐和黄庭坚都是继承了儒家道统和诗歌传统的杰出人物,他们的被贬谪是国家和人民的损失。
  • 对比手法:诗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韩愈、柳宗元与程颐、黄庭坚进行对比,突出了贤才对地方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将涪州人因贤人到来而感到幸运与天下人因贤人被贬谪而感到惋惜进行了对比,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 用典:诗歌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如“昌黎”、“柳子厚”、“孟轲”、“杜甫”、“鸢鱼”等,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厚重感。
  • 语言特点:诗歌语言典雅,音韵和谐,情感真挚,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 主题思想:诗歌的主题是怀念贤才,表达对贤才被贬谪的惋惜之情,以及对他们的高尚品格和文章才华的敬佩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希望国家能够重视人才,任用贤能的愿望。
李曾伯[宋代]

李曾伯(1198年-1268年),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d347557a93dd3d04132e.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