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当年贬官到潮州,潮州人民百世都称颂他,使潮州成为名州。又听说柳宗元贬官到柳州,柳州人民至今都喜爱他种植的柳树。韩柳二公都因为在当地的功绩而使唐朝扬名,他们所到之处,命运不顺反而是不寻常的。最终他们流落江海边远之地,化作当地的文物,留下美好的声名。
涪州南部偏远,地处古巴国境内,远离中原,很少有杰出的人物。上天将儒家之道用来教化这个地方,曾经在先朝安置两位被贬谪的贤才。河南的伊川先生是难得一见的贤人,山谷老人黄庭坚如同人间的神仙。两位贤人一时相继来到涪州,顿时使涪州的山川增添了光彩和价值。
我曾经感叹道统自从孟子去世后就中断了,谁能够接续其中的精髓?又感叹诗歌自从杜甫去世后,天下谁能够建造诗歌的堡垒?幸好有伊川、涪翁两位先生继承了儒家圣贤的道统,使万物得以探究天地的本源。他们从江西传播儒学的余响,使朝廷宗庙又能够保存先贤的遗音。
如今已经超过元佑年间二百年了,涪州的草木百姓还知道爱戴他们。文章和性命虽然不是侥幸得来的,但他们的气度和风流至今仍然存在。可惜两位先生生于太平盛世,却和屈原、贾谊一样遭受贬谪。涪州人因为两位先生的到来而感到幸运,但天下人应该埋怨涪州人自私,将贤才据为己有。
这首诗是李曾伯在经过涪州时,怀念北宋时期被贬谪到涪州的程颐(伊川先生)和黄庭坚(涪翁)两位贤人而作。诗人通过追忆韩愈、柳宗元的事迹,引出对程颐、黄庭坚的赞颂,表达了对两位贤人被贬谪的惋惜之情,以及对他们的高尚品格和文章才华的敬佩之情。
- 情感表达: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贤才的敬佩和惋惜之情。诗人认为程颐和黄庭坚都是继承了儒家道统和诗歌传统的杰出人物,他们的被贬谪是国家和人民的损失。
- 对比手法:诗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韩愈、柳宗元与程颐、黄庭坚进行对比,突出了贤才对地方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将涪州人因贤人到来而感到幸运与天下人因贤人被贬谪而感到惋惜进行了对比,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 用典:诗歌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如“昌黎”、“柳子厚”、“孟轲”、“杜甫”、“鸢鱼”等,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厚重感。
- 语言特点:诗歌语言典雅,音韵和谐,情感真挚,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 主题思想:诗歌的主题是怀念贤才,表达对贤才被贬谪的惋惜之情,以及对他们的高尚品格和文章才华的敬佩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希望国家能够重视人才,任用贤能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