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李白的诗>题宛溪馆>

题宛溪馆,李白题宛溪馆全诗,李白题宛溪馆古诗,题宛溪馆翻译,题宛溪馆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李白

吾怜宛溪好,百尺照心明。
何谢新安水,千寻见底清。
白沙留月色,绿竹助秋声。
却笑严湍上,于今独擅名。

题宛溪馆译文

我喜爱这宛溪的美好,百尺深的水面也明澈照人。它又何必逊色于新安江的水呢?宛溪清澈见底,宛如千寻深渊般清澈。白色的沙滩上留下了皎洁的月光,绿色的竹林则在秋风中发出沙沙的声响。回头看看严陵滩,如今只有它独自享有盛名,真是可笑啊。

题宛溪馆注释

  • 宛溪馆:在安徽宣城,李白常游之地。宛溪:水名,在安徽宣城,为青弋江支流。
  • 怜:喜爱。
  • 百尺照心明:形容宛溪水清澈,能照见人的内心。百尺:极言其深。
  • 何谢:何逊,意为“何必逊色于”。何逊是南朝梁诗人,曾任新安令,以诗文著名。
  • 新安水:指新安江的水,在新安(今安徽歙县)境内,以水清著称。
  • 千寻见底清:形容宛溪水极清澈,深至千寻也能见到水底。
  • 白沙留月色:形容月光照在白沙滩上,景色优美。
  • 绿竹助秋声:形容秋风吹动绿竹,发出沙沙的声音,更添秋意。
  • 却笑:反过来嘲笑。
  • 严湍上:指富春江上的严陵滩,相传东汉严光(字子陵)曾隐居于此,故名。
  • 于今独擅名:如今只有它独自享有盛名。
  • 擅名:专美于前,独享盛名。

题宛溪馆讲解

这首诗是李白题写在宛溪馆的诗作,表达了他对宛溪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当时社会重名轻实的现象的讽刺。

诗的前四句极力赞美宛溪水质的清澈透明。“吾怜宛溪好,百尺照心明。”起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宛溪的喜爱之情。“百尺照心明”则用夸张的手法,形容宛溪水深而清澈,甚至可以照见人的内心。接着,诗人又将宛溪与以水清著称的新安江相比,“何谢新安水,千寻见底清。”诗人认为,宛溪的水质毫不逊色于新安江,甚至更加清澈,即便深达千寻也能看到水底。

中间两句描绘了宛溪的美丽景色。“白沙留月色,绿竹助秋声。”在皎洁的月光下,白色的沙滩泛着银光,更显静谧美好;秋风吹拂着绿色的竹林,发出沙沙的声响,更添秋意。这两句诗,一静一动,将宛溪的秋夜景色描绘得如诗如画,令人心旷神怡。

最后两句,诗人笔锋一转,将目光转向了当时名声显赫的严陵滩。“却笑严湍上,于今独擅名。”诗人反过来嘲笑严陵滩,认为它如今只是空有虚名,而真正的美景却被人们所忽视。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宛溪的喜爱之情,也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重名轻实现象的讽刺。诗人认为,真正的美景应该被人们所发现和欣赏,而不是被虚名所掩盖。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赞美宛溪为主题,通过对宛溪水质、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宛溪的喜爱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重名轻实现象的讽刺。诗歌语言流畅自然,意境优美,富有感染力,体现了李白豪放飘逸的诗歌风格。

李白[唐代]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cfc771fe227e2a36f9e3.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