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李绅的诗>七年初到洛阳寓居宣教里时已春暮而四老俱在洛中分司>

七年初到洛阳寓居宣教里时已春暮而四老俱在洛中分司,李绅七年初到洛阳寓居宣教里时已春暮而四老俱在洛中分司全诗,李绅七年初到洛阳寓居宣教里时已春暮而四老俱在洛中分司古诗,七年初到洛阳寓居宣教里时已春暮而四老俱在洛中分司翻译,七年初到洛阳寓居宣教里时已春暮而四老俱在洛中分司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李绅

青莎满地无三径,白发缘头忝四人。
官职谬齐商岭客,姓名那重汉廷臣。
圣朝寡罪容衰齿,愚叟多惭未退身。
惟有门人怜钝拙,劝教沈醉洛阳春。

七年初到洛阳寓居宣教里时已春暮而四老俱在洛中分司译文

青色的莎草铺满庭院,没有开辟出三条小路;年老体衰,惭愧地忝列于四位老友之中。官职地位与商山四皓相比,实在是不敢当;名声与汉朝大臣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承蒙圣明的朝廷宽容我的衰老,没有降罪;我这愚笨的老头,常常惭愧自己还没有告老还乡。只有门下的学生们怜惜我的迟钝笨拙,劝我沉醉于洛阳美好的春色之中。

七年初到洛阳寓居宣教里时已春暮而四老俱在洛中分司注释

  • 七年:指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李绅被贬谪到洛阳。
  • 宣教里:唐代洛阳的里坊名。
  • 分司:指官员被贬谪后,在地方闲散任职。
  • 青莎:青色的莎草,指庭院荒芜。
  • 三径:指隐士所居之处。典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 缘头:鬓发。
  • 忝:惭愧地担任。
  • 四人:指当时在洛阳的四位老朋友。具体指谁,说法不一。
  • 商岭客:即商山四皓,秦末汉初的四位著名隐士,汉高祖刘邦曾请他们出山辅佐太子。
  • 谬齐:错误地相比。
  • 那重:哪里重要,哪里值得看重。
  • 汉廷臣:汉朝的大臣。这里指有功名的大臣。
  • 圣朝:指唐朝。
  • 寡罪:很少降罪。
  • 衰齿:指年老。
  • 愚叟:老者的谦称。
  • 门人:门生,学生。
  • 钝拙:迟钝笨拙。

七年初到洛阳寓居宣教里时已春暮而四老俱在洛中分司讲解

这首诗是李绅被贬谪到洛阳后所作。诗人以自谦的口吻,表达了自己被贬谪后的复杂心情。

首联写诗人住所的荒凉和自己的衰老。“青莎满地无三径”,写庭院荒芜,无人打理,暗示诗人失意的心情。“白发缘头忝四人”,写自己年老体衰,却惭愧地与四位老朋友并列,表现了自谦之意。

颔联进一步自谦。“官职谬齐商岭客,姓名那重汉廷臣”,诗人将自己的官职与商山四皓相比,认为自己不配;将自己的名声与汉朝大臣相比,认为自己不值一提,更表现了诗人自贬的心情。

颈联写朝廷对自己的宽容。“圣朝寡罪容衰齿,愚叟多惭未退身”,诗人感谢朝廷没有因为自己的衰老而降罪,但也惭愧自己还没有告老还乡,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够隐退的心情。

尾联写门人对自己的劝慰。“惟有门人怜钝拙,劝教沈醉洛阳春”,诗人写门人怜惜自己的迟钝笨拙,劝自己沉醉于洛阳美好的春色之中,表达了诗人对门人的感激之情,也暗示了诗人希望能够摆脱烦恼,享受生活的心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自谦的口吻,表达了诗人被贬谪后的复杂心情,既有失意、自谦,又有感激、希望。全诗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诗中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官场失意后的普遍心态,既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又希望能够隐退山林,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

李绅[唐代]

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ca5909e0614f610231c1.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