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李东阳的诗>侍中走>

侍中走,李东阳侍中走全诗,李东阳侍中走古诗,侍中走翻译,侍中走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明代] 李东阳

平凉坛西鼓声吼,伏兵大呼侍中走。
君王正喜边兵休,武将尽贺书生忧。
邠宁飞书夜半至,西平老臣先掩涕。
君心多猜谋不足,平凉不伏长安伏。
枉伐大安园上竹。

侍中走译文

平凉坛的西边战鼓声声震天动地,埋伏的士兵大声呼喊着侍中已经逃走。君王正高兴边境战事得以平息,武将们都庆贺文官为此事担忧。邠宁的告急文书半夜送到,西平的老臣首先掩面哭泣。君王的心思多疑猜忌,谋划不足,平凉不肯屈服,长安也会遭殃啊。白白砍伐大安园的竹子(制作箭矢或军需品)。

侍中走注释

  • 侍中:官名,皇帝的近臣,此处可能指负责边境事务的官员。
  • 平凉坛西:指平凉附近的祭坛西边,暗示战事发生的地点。平凉,今甘肃省平凉市,明代为边防重镇。
  • 伏兵:埋伏的士兵。
  • 君王正喜边兵休:皇帝正因为边境战事平息而高兴。
  • 武将尽贺书生忧:武将们都庆贺,而文官却为此担忧。书生,此处代指忧国忧民的文官。
  • 邠宁:地名,今陕西省彬州市、宁县一带,邻近平凉,常有战事。
  • 西平老臣:指在西边边境任职的老臣。西平,指甘肃一带。
  • 君心多猜谋不足:指皇帝的心思多疑,谋划不足。
  • 平凉不伏长安伏:平凉如果不屈服,长安也会遭殃。伏,屈服,投降。
  • 枉伐大安园上竹:白白砍伐大安园的竹子。大安园,宫苑名,在今北京。此处暗指朝廷准备不足,即使准备了军需品也无济于事。

侍中走讲解

这首诗描绘了明代边境战事紧张的局势,以及朝廷内部的矛盾。诗歌通过对战事爆发、君臣反应以及未来局势的预判,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朝廷决策的批评。

  • 开篇的紧张气氛: 诗歌一开始就以“平凉坛西鼓声吼,伏兵大呼侍中走”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战争氛围,预示着边境战事的爆发。
  • 君臣的矛盾: “君王正喜边兵休,武将尽贺书生忧”一句,鲜明地对比了君王和武将的乐观与文官的忧虑,揭示了朝廷内部对边境形势判断的差异。这种差异也暗示了朝廷决策可能存在的失误。
  • 对未来的担忧: “邠宁飞书夜半至,西平老臣先掩涕”进一步加剧了紧张感,并通过老臣的“掩涕”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君心多猜谋不足,平凉不伏长安伏”则直接点明了作者的担忧,认为皇帝的多疑和谋划不足将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 结尾的讽刺: “枉伐大安园上竹”以一种反讽的语气,暗示朝廷准备不足,即使准备了军需品也无济于事,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朝廷的失望和批判。

总而言之,这首诗语言简洁,却蕴含着深刻的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对朝廷决策的批判。它反映了明代边境战事的严峻形势,以及朝廷内部的矛盾,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诗中“平凉不伏长安伏”一句,也体现了作者对国家安危的深刻洞察。

李东阳[明代]

李东阳(1447年-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寄籍京师(今北京市)。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c48e75b3b30ec234fc61.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