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李世民的诗>望送魏徵葬>

望送魏徵葬,李世民望送魏徵葬全诗,李世民望送魏徵葬古诗,望送魏徵葬翻译,望送魏徵葬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李世民

阊阖总金鞍,上林移玉辇。
野郊怆新别,河桥非旧饯。
惨日映峰沉,愁云随盖转。
哀笳时断续,悲旌乍舒卷。
望望情何极,浪浪泪空泫。
无复昔时人,芳春共谁遣。

望送魏徵葬译文

金鞍闪耀,送葬队伍从皇宫出发,皇帝的车驾移步至上林苑。 荒野郊外,新坟墓前,令人悲伤地送别魏徵,河桥之上,已不是当年为他饯行的旧地。 惨淡的阳光映照着山峰渐渐隐没,愁云伴随着灵车缓缓转动。 哀伤的胡笳声时断时续,悲痛的旌旗忽而舒展忽而卷起。 极目远望,悲伤之情难以穷尽,泪水无助地洒落。 再也见不到昔日与我一同欣赏美好春光的人了,这美好的春光,如今又该与谁一同消遣呢?

望送魏徵葬注释

  • 阊阖(chāng hé): 天宫之门,这里代指皇宫。
  • 金鞍: 装饰有金子的马鞍,形容送葬队伍的隆重。
  • 上林: 指上林苑,汉代皇家园林,隋唐时仍沿用其名。
  • 玉辇(yù niǎn): 皇帝乘坐的车子,这里指送葬的车驾。
  • 野郊: 荒野郊外。
  • 河桥: 河上的桥梁。古人有在桥上设宴饯别的习俗。
  • 惨日: 昏暗的太阳。
  • 峰沉: 山峰隐没,指太阳西沉。
  • 盖: 古代车上的伞状遮蔽物,这里指灵车上的伞盖。
  • 笳(jiā): 一种古代的乐器,类似于胡笳,常用于军中或丧葬仪式。
  • 旌(jīng): 古代用羽毛或彩绸装饰的旗帜,这里指送葬队伍中的旗帜。
  • 舒卷: 展开和卷起,形容旗帜在风中飘动。
  • 泫(xuàn): 流泪。
  • 遣: 消遣,打发。

望送魏徵葬讲解

这首诗是唐太宗李世民在魏徵去世后,亲自送葬时所作。诗中充满了对魏徵的哀悼和怀念之情。

  • 首联点明送葬的地点和规格,用“金鞍”、“玉辇”等词语,突出了葬礼的隆重,也暗示了魏徵在李世民心中的重要地位。
  • 颔联以“新别”、“非旧饯”表达了物是人非的伤感,当年在河桥饯行魏徵的情景历历在目,如今却只能在荒野送别他的亡灵。
  • 颈联描写送葬途中的景象,用“惨日”、“愁云”、“哀笳”、“悲旌”等意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将诗人内心的哀痛之情外化。
  •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对魏徵逝去的深切悲痛和怀念。“无复昔时人,芳春共谁遣”一句,道出了李世民失去魏徵这位诤臣良友后的孤独和失落,也表达了他对魏徵的深深思念。

整首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情景交融,既表达了李世民对魏徵的哀悼之情,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代明君的胸怀和气度。诗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句句都饱含深情,令人动容。

李世民[唐代]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唐太宗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后世明君之典范。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b67441ab942f5a411523.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