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林景熙的诗>端午次韵怀古或疑屈原曹娥死非正命是不知杀>

端午次韵怀古或疑屈原曹娥死非正命是不知杀,林景熙端午次韵怀古或疑屈原曹娥死非正命是不知杀全诗,林景熙端午次韵怀古或疑屈原曹娥死非正命是不知杀古诗,端午次韵怀古或疑屈原曹娥死非正命是不知杀翻译,端午次韵怀古或疑屈原曹娥死非正命是不知杀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宋代] 林景熙

葵榴入眼明,得酒慰衰齿。
胡为浪自悲,怀古泪纷季。
湘江沈忠臣,越江沈孝子。
沈骨不沈名,清风两江水。
或云非正命,是昧舍生理。
归全岂发肤,所惧本心毁。
哭父天为惊,忧君国将燬。
於焉偷吾生,何以立戴履。
修短在百年,芳秽垂千纪。
之人死犹生,滔滔真死矣。

端午次韵怀古或疑屈原曹娥死非正命是不知杀译文

火红的石榴花映入眼帘,鲜艳明亮,饮一杯酒来慰藉我衰老的牙齿。为什么平白无故地悲伤呢?怀念古人,泪水纷纷而下。

湘江沉没了忠臣屈原,浙江沉没了孝女曹娥。沉没的是他们的躯体,不沉没的是他们的名声,清风永远吹拂着这两条江水。

有人说他们死得不正当,这是不明白舍生取义的道理。保全躯体哪里比得上保全节操?他们所害怕的是自己的本心被玷污。

曹娥哭父,感动得天都为之震惊;屈原忧虑国君,国家将要覆灭。在这种情况下苟且偷生,又有什么面目立于天地之间呢?

寿命长短不过百年,而美名或恶名却能流传千年。他们这样的人死了也像活着一样,那些苟且偷生的人才是真正的死了。

端午次韵怀古或疑屈原曹娥死非正命是不知杀注释

  • 次韵:依照他人诗的韵脚作诗。
  • 葵榴:葵花和石榴花。
  • 衰齿:衰老的牙齿,指老年。
  • 胡为:为什么。
  • 纷季:纷纷而下。
  • 湘江:流经湖南的江,屈原投江自尽于此。
  • 越江:浙江的别称,曹娥投江寻父。
  • 沈骨不沈名:沉没的是他们的躯体,不沉没的是他们的名声。
  • 昧:不明白。
  • 舍生理:舍弃生命的大道理。
  • 归全:保全。
  • 发肤:指身体。
  • 戴履:指生活在天地之间。
  • 修短:寿命的长短。
  • 芳秽:美名和恶名。
  • 千纪:千年。
  • 滔滔:苟且偷生的样子。

端午次韵怀古或疑屈原曹娥死非正命是不知杀讲解

这首诗是林景熙在端午节时,次韵他人怀古之作。诗人借凭吊屈原和曹娥,表达了自己不苟且偷生、坚守节操的决心。

诗歌首先描写端午佳节的景象,葵花和石榴花鲜艳夺目,饮酒来排遣心中的郁闷。接着,诗人笔锋一转,表达了对屈原和曹娥的敬佩之情。他们虽然沉江而死,但他们的名声却永远流传。

随后,诗人批判了那些认为屈原和曹娥死得不正当的观点,认为他们是不明白舍生取义的道理。保全躯体哪里比得上保全节操?他们所害怕的是自己的本心被玷污。诗人以曹娥哭父、屈原忧国为例,说明了他们的高尚情操。

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寿命长短不过百年,而美名或恶名却能流传千年。像屈原和曹娥这样的人,虽然死了,但他们的精神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那些苟且偷生的人,才是真正的死了。

这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定的爱国情怀。

林景熙[宋代]

林景熙(1242~1310),字德暘,一作德阳,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南宋末期爱国诗人。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林景熙等曾冒死捡拾帝骨葬于兰亭附近。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是雄踞宋元之际诗坛、创作成绩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温州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诗人。卒葬家乡青芝山。著作编为《霁山集》。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b45af9a06a17a48d8c69.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