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林景熙的诗>太学同舍徐应穮誓沈井后十年众为营墓立碑私>

太学同舍徐应穮誓沈井后十年众为营墓立碑私,林景熙太学同舍徐应穮誓沈井后十年众为营墓立碑私全诗,林景熙太学同舍徐应穮誓沈井后十年众为营墓立碑私古诗,太学同舍徐应穮誓沈井后十年众为营墓立碑私翻译,太学同舍徐应穮誓沈井后十年众为营墓立碑私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宋代] 林景熙

高名不与魄俱沈,鱼腹孤忠耿至今。
翠碣已书身后谥,寒泉犹照死时心。
神游旧月山河改,梦断疏槐风雨深。
埋骨誓终从武穆,栖霞岭树隔秋阴。

太学同舍徐应穮誓沈井后十年众为营墓立碑私译文

徐应穮的高尚名节并没有随着他的身躯一同沉没,他如鱼腹藏剑般忠义耿直的精神至今仍令人敬佩。刻着他身后谥号的翠绿石碑已经树立起来,冰冷的井水似乎依然照耀着他殉身时的赤诚之心。他的灵魂或许在改变的山河中故地重游,曾经种满稀疏槐树的太学,如今只剩下风雨飘摇的景象,断送了他的思念。他埋骨于此的誓愿,是要永远追随岳飞的精忠报国之心,栖霞岭上的树木在秋天的阴影里,与他的墓地遥遥相隔。

太学同舍徐应穮誓沈井后十年众为营墓立碑私注释

  • 太学:古代的最高学府,类似于今天的大学。
  • 同舍:同住在一个宿舍的人。
  • 徐应穮(biāo):人名,林景熙的同学,因抗元失败而投井自杀。
  • 沈井:投井自杀。
  • 营墓立碑:修建坟墓,树立墓碑。
  • 私:私下,这里指作者个人所作。
  • 高名:高尚的名节。
  • 魄:指人的魂魄,也指尸体。
  • 鱼腹孤忠:用伍子胥藏剑鱼腹以报吴王的故事,比喻徐应穮的忠义。
  • 耿:光明,忠诚。
  • 翠碣(jié):青绿色的石碑。
  • 身后谥:死后由朝廷或友人给予的评价性称号。
  • 寒泉:冰冷的泉水,指井水。
  • 神游:指灵魂游荡。
  • 旧月山河改:指时间流逝,山河变迁。
  • 疏槐:稀疏的槐树。
  • 风雨深:形容环境的凄凉和世事的变迁。
  • 埋骨誓终从武穆:发誓死后也要追随岳飞(岳武穆)的忠义精神。
  • 武穆:岳飞的谥号。
  • 栖霞岭:在今浙江杭州,岳飞墓所在地。
  • 秋阴:秋天的阴影。

太学同舍徐应穮誓沈井后十年众为营墓立碑私讲解

这首诗是林景熙为纪念其太学同舍徐应穮而作。徐应穮因抗元失败,不愿屈服于异族统治,投井自杀。林景熙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徐应穮高尚气节的赞颂和惋惜,以及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诗歌前两联赞扬了徐应穮的忠义精神。“高名不与魄俱沈,鱼腹孤忠耿至今”高度概括了徐应穮的崇高品格,即使身死,他的名节和忠义精神也不会被埋没,而是会永远流传下去。“翠碣已书身后谥,寒泉犹照死时心”则进一步描绘了人们对徐应穮的纪念,墓碑上刻着他的谥号,井水仿佛也映照着他殉国时的赤诚之心。

中间两联则抒发了对徐应穮的哀思和对世事变迁的感慨。“神游旧月山河改,梦断疏槐风雨深”想象徐应穮的灵魂可能还在故地游荡,但山河已经改变,太学也变得破败不堪。“梦断”二字,表现了诗人对往昔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无奈。

最后两联表达了诗人继承徐应穮遗志的决心。“埋骨誓终从武穆,栖霞岭树隔秋阴”表明诗人要像岳飞那样,忠于国家,即使死后也要葬在岳飞墓附近,以表达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这两句也暗示了诗人自己不愿仕元,决心以死明志的坚定立场。

全诗语言凝练,情感真挚,通过对徐应穮的赞颂和对自身情怀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也反映了南宋遗民在元朝统治下的精神状态。

林景熙[宋代]

林景熙(1242~1310),字德暘,一作德阳,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南宋末期爱国诗人。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林景熙等曾冒死捡拾帝骨葬于兰亭附近。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是雄踞宋元之际诗坛、创作成绩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温州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诗人。卒葬家乡青芝山。著作编为《霁山集》。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b21d9bd9e621318e927b.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