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名不与魄俱沈,鱼腹孤忠耿至今。
翠碣已书身后谥,寒泉犹照死时心。
神游旧月山河改,梦断疏槐风雨深。
埋骨誓终从武穆,栖霞岭树隔秋阴。
大家都搜:
太学同舍徐应穮誓沈井后十年众为营墓立碑私译文
徐应穮的高尚名节并没有随着他的身躯一同沉没,他如鱼腹藏剑般忠义耿直的精神至今仍令人敬佩。刻着他身后谥号的翠绿石碑已经树立起来,冰冷的井水似乎依然照耀着他殉身时的赤诚之心。他的灵魂或许在改变的山河中故地重游,曾经种满稀疏槐树的太学,如今只剩下风雨飘摇的景象,断送了他的思念。他埋骨于此的誓愿,是要永远追随岳飞的精忠报国之心,栖霞岭上的树木在秋天的阴影里,与他的墓地遥遥相隔。
太学同舍徐应穮誓沈井后十年众为营墓立碑私注释
太学同舍徐应穮誓沈井后十年众为营墓立碑私讲解
这首诗是林景熙为纪念其太学同舍徐应穮而作。徐应穮因抗元失败,不愿屈服于异族统治,投井自杀。林景熙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徐应穮高尚气节的赞颂和惋惜,以及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诗歌前两联赞扬了徐应穮的忠义精神。“高名不与魄俱沈,鱼腹孤忠耿至今”高度概括了徐应穮的崇高品格,即使身死,他的名节和忠义精神也不会被埋没,而是会永远流传下去。“翠碣已书身后谥,寒泉犹照死时心”则进一步描绘了人们对徐应穮的纪念,墓碑上刻着他的谥号,井水仿佛也映照着他殉国时的赤诚之心。
中间两联则抒发了对徐应穮的哀思和对世事变迁的感慨。“神游旧月山河改,梦断疏槐风雨深”想象徐应穮的灵魂可能还在故地游荡,但山河已经改变,太学也变得破败不堪。“梦断”二字,表现了诗人对往昔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无奈。
最后两联表达了诗人继承徐应穮遗志的决心。“埋骨誓终从武穆,栖霞岭树隔秋阴”表明诗人要像岳飞那样,忠于国家,即使死后也要葬在岳飞墓附近,以表达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这两句也暗示了诗人自己不愿仕元,决心以死明志的坚定立场。
全诗语言凝练,情感真挚,通过对徐应穮的赞颂和对自身情怀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也反映了南宋遗民在元朝统治下的精神状态。
诗词大全
别人正在查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b21d9bd9e621318e927b.html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