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刘克庄的诗>杂咏>

杂咏,刘克庄杂咏全诗,刘克庄杂咏古诗,杂咏翻译,杂咏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宋代] 刘克庄

若以色见我,几于貌失人。
林公少须发,澄观欠冠巾。

杂咏译文

如果只凭外貌来判断我,那就几乎要因为外貌而错失真正的人了。就像林和靖(林逋)年轻时须发稀疏,智顗禅师(澄观)修行时连帽子头巾都戴不起。

杂咏注释

  • 杂咏:随兴而作的诗歌,内容不拘。
  • 若以色见我:如果凭借外貌来看我。“色”,指外貌、容颜。
  • 几于貌失人:几乎要因为外貌而错失真正的人。“失人”,错过真正的人才或内在。
  • 林公:指林逋(967-1028),字君复,北宋诗人,隐居杭州孤山,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终身不仕。他以清高隐逸著称。
  • 少须发:指林逋年轻时须发稀疏。
  • 澄观:指智顗(538-597),字德安,俗姓陈,号法海,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
  • 欠冠巾:缺少帽子和头巾。冠,帽子;巾,头巾。这里指智顗生活俭朴,甚至无力置办。

杂咏讲解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以貌取人的批判,以及对内在品质的重视。诗人以林逋和智顗为例,说明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外表。

首句“若以色见我,几于貌失人”,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诗人直接指出,如果仅仅以外貌来评判一个人,很可能会错过他的内在价值。这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人们往往容易被外表所迷惑,而忽略了内在的品质和才能。

后两句以林逋和智顗为例,进一步阐述了这一观点。林逋以隐逸和梅花而闻名,智顗则是天台宗的创始人,他们都是以内在的修养和才华而著称的。然而,林逋年轻时须发稀疏,智顗生活俭朴,如果仅仅以外貌来判断,很容易忽略他们的真正价值。诗人通过这两个例子,强调了不能以貌取人的道理。

总的来说,这首诗语言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它提醒人们要重视内在的品质和才能,不要被外表所迷惑。 这也反映了诗人不慕荣利、注重内在修养的人生态度。

刘克庄[宋代]

刘克庄(1187~1269) 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a6bc994d62229f3625ff.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