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李绅的诗>杭州天竺、灵隐二寺顷岁亦布衣一游…追思为诗>

杭州天竺、灵隐二寺顷岁亦布衣一游…追思为诗,李绅杭州天竺、灵隐二寺顷岁亦布衣一游…追思为诗全诗,李绅杭州天竺、灵隐二寺顷岁亦布衣一游…追思为诗古诗,杭州天竺、灵隐二寺顷岁亦布衣一游…追思为诗翻译,杭州天竺、灵隐二寺顷岁亦布衣一游…追思为诗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李绅

翠岩幽谷高低寺,十里松风碧嶂连。
开尽春花芳草涧,遍通秋水月明泉。
石文照日分霞壁,竹影侵云拂暮烟。
时有猿猱扰钟磬,老僧无复得安禅。
人烟不隔江城近,水石虽清海气深。
波动只观罗刹相,静居难识梵王心。
鱼扃昼锁龙宫宝,雁塔高摩欲界金。
近日尤闻重雕饰,世人遥礼二檀林。

杭州天竺、灵隐二寺顷岁亦布衣一游…追思为诗译文

苍翠的山岩和幽静的山谷中,高高低低地分布着寺庙, 十里松林在山峰间吹拂,像碧绿的屏障连接不断。 山涧中春花开遍,芳草萋萋, 秋水四处流淌,明月照耀着清澈的泉水。 阳光照耀着刻有文字的石壁,如同彩霞般绚丽, 竹影侵入云端,拂动着傍晚的烟雾。 时常有猿猴扰乱寺庙的钟磬, 老和尚再也无法安静地打坐入定。 寺庙离江边的城市并不远,炊烟清晰可见, 这里的山水虽然清幽,但仍能感受到来自海洋的深沉气息。 海浪汹涌,只见罗刹恶鬼的形象, 清静的居所中,难以领悟梵王慈悲的心境。 白昼,鱼锁住龙宫的珍宝, 高耸的雁塔,似乎要摩擦象征着欲望世界的金顶。 近来听说寺庙又在重新装饰, 世人远远地朝拜这两座寺庙,如同礼敬佛祖一般。

杭州天竺、灵隐二寺顷岁亦布衣一游…追思为诗注释

  • 天竺、灵隐二寺:杭州著名的寺庙。天竺寺分上、中、下三竺,灵隐寺是其中最著名的寺院之一。
  • 顷岁:往年,过去的一年。
  • 布衣:平民的服装,这里指作者以平民身份游览。
  • 翠岩:青翠的山岩。
  • 幽谷:幽深的山谷。
  • 碧嶂:碧绿的山峰,像屏障一样。
  • 芳草涧:长满芳草的山涧。
  • 秋水:秋天的水。
  • 石文:刻在石头上的文字。
  • 霞壁:像彩霞一样美丽的石壁。
  • 猿猱(yuán náo):猿猴。
  • 钟磬(zhōng qìng):寺庙里敲击的乐器。
  • 安禅:安静地打坐入定。
  • 江城:指靠近江边的城市,这里指杭州。
  • 海气:海洋的气息。杭州靠近东海,所以有海气。
  • 罗刹(luó chà):佛教中的恶鬼。
  • 梵王:佛教中的天神。
  • 鱼扃(yú jiōng):用鱼形图案装饰的门闩,这里指龙宫的门。
  • 龙宫:传说中龙王居住的地方,这里指佛教中的宝藏。
  • 雁塔:寺庙中的塔,传说可以镇压水患。
  • 欲界:佛教中指充满欲望的世界。
  • 金:这里指塔顶的金色装饰。
  • 雕饰:雕刻装饰。
  • 檀林(tán lín):檀树林,这里代指寺庙。

杭州天竺、灵隐二寺顷岁亦布衣一游…追思为诗讲解

这首诗是李绅追忆往年以平民身份游览杭州天竺寺和灵隐寺时的感受而作。全诗描绘了寺庙周围清幽秀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的思考以及对寺庙日益追求奢华装饰的隐忧。

  • 首联描绘了寺庙的地理环境,点明了寺庙的位置和周围的景色。“翠岩幽谷高低寺,十里松风碧嶂连”,写出了寺庙依山而建,环境清幽,松林茂盛的特点。
  • 颔联描写了寺庙周围的景色,展现了春花秋月的美丽景象。“开尽春花芳草涧,遍通秋水月明泉”,描写了春天的繁花和秋天的明月清泉,突出了寺庙的自然环境之美。
  • 颈联描写了寺庙中的景象,暗示了僧侣的修行受到干扰。“石文照日分霞壁,竹影侵云拂暮烟。时有猿猱扰钟磬,老僧无复得安禅”,写出了寺庙的古老和宁静,但也暗示了猿猴的干扰使得老僧无法安心修行。
  • 第五联写出了寺庙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给人的感受。“人烟不隔江城近,水石虽清海气深”,写出了寺庙离城市很近,但仍然能感受到来自海洋的深沉气息,暗示了寺庙的复杂性。
  • 第六联写出了作者对佛教的思考。“波动只观罗刹相,静居难识梵王心”,作者认为在动荡的世界中,人们只能看到恶的一面,难以领悟佛的慈悲之心,表达了作者对世道艰难的感叹。
  • 尾联表达了作者对寺庙追求奢华装饰的隐忧。“近日尤闻重雕饰,世人遥礼二檀林”,作者听说寺庙最近在重新装饰,世人只是远远地朝拜,而没有真正理解佛教的真谛,暗示了作者对佛教流于形式的担忧。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天竺寺和灵隐寺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佛教的思考和对世事的感叹,同时也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功底。

李绅[唐代]

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a0f5f898a8d7ca29a4d6.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