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李绅的诗>却到浙西>

却到浙西,李绅却到浙西全诗,李绅却到浙西古诗,却到浙西翻译,却到浙西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李绅

临平水竭蒹葭死,里社萧条旅馆秋。
尝叹晋郊无乞籴,岂忘吴俗共分忧。
野悲扬目称嗟食,林极翳桑顾所求。
苛政尚存犹惕息,老人偷拜拥前舟。

却到浙西译文

临平湖水干涸,芦苇枯死,一片萧条景象,村落荒凉,旅馆也笼罩着秋天的肃杀之气。我曾经感叹西晋时期百姓在郊外无处乞讨,难道忘记了吴地百姓有共同分担忧患的习俗?乡野百姓饥饿悲号,抬眼看着我,希望我能给他们吃的;树林深处,那些以养蚕为业的百姓,遮掩着桑树,小心翼翼地表达他们的诉求。即使苛捐杂税依然存在,我仍然感到忧虑不安,老人们偷偷地跪拜,拥挤在我船前,诉说苦情。

却到浙西注释

  • 却到:再次来到。浙西:指浙江西部地区。李绅曾任淮南节度使,辖境包括浙西。
  • 临平:湖名,在今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
  • 水竭:水干涸。
  • 蒹葭:芦苇。
  • 里社:乡村。古代以二十五家为一里,里有社。
  • 萧条:冷落凄凉。
  • 旅馆秋:旅馆也笼罩着秋天的肃杀之气。
  • 尝叹:曾经感叹。
  • 晋郊:西晋的郊野。晋武帝泰始年间,发生饥荒,饿死很多人。
  • 乞籴(dí):乞讨粮食。籴,买入粮食。
  • 吴俗:吴地的风俗。吴地指今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
  • 共分忧:共同分担忧患。
  • 野悲:在田野里悲号。
  • 扬目:抬起眼睛。
  • 称嗟食:呼喊着希望能得到食物。称,呼喊。嗟,叹词,表示感叹。食,食物。
  • 林极:树林深处。
  • 翳(yì)桑:遮掩桑树。翳,遮蔽。
  • 顾所求:回头看他们所要求的。
  • 苛政:繁重的赋税和暴虐的统治。
  • 尚存:依然存在。
  • 惕息:恐惧不安的样子。
  • 偷拜:偷偷地跪拜。
  • 拥前舟:拥挤在船前。

却到浙西讲解

这首诗是李绅再次来到浙西时所作,描绘了浙西地区遭受灾荒后的萧条景象以及百姓的困苦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苛政的担忧。

首联写景,描绘了临平湖干涸、芦苇枯死、村落荒凉、旅馆冷清的景象,渲染了一种萧条凄凉的氛围,为下文描写百姓的苦难奠定了基调。

颔联将眼前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灾荒进行对比,诗人想起西晋时期的饥荒,感叹百姓无处乞讨,同时也想到吴地百姓有共同分担忧患的习俗,暗示自己应该为百姓排忧解难。

颈联描写了百姓的困苦状况,他们饥饿悲号,抬头看着诗人,希望能得到食物;那些以养蚕为业的百姓,也小心翼翼地表达他们的诉求。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百姓的困境和对诗人的期盼。

尾联表达了诗人对苛政的担忧和对百姓的同情。即使苛捐杂税依然存在,诗人仍然感到忧虑不安,老人们偷偷地跪拜,拥挤在船前,诉说苦情,更让诗人感到责任重大。

全诗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反映了当时浙西地区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关心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诗中运用了对比、细节描写等手法,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李绅[唐代]

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6e0134b7857159ea9d2f.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