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刘子翚的诗>过邺中>

过邺中,刘子翚过邺中全诗,刘子翚过邺中古诗,过邺中翻译,过邺中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宋代] 刘子翚

逐鹿营营一梦惊,事随流水去无声。
黄沙日傍荒台落,绿树入穿废苑行。
遗恨分香怜晚节,胜游飞盖想高情。
我来不暇论兴废,一点西山入眼明。

过邺中译文

追逐权力的营营之梦已被惊醒,往事就像流水般悄无声息地逝去。夕阳西下,黄沙漫漫,在荒凉的台榭旁洒落;绿树生长,穿过废弃的园林。

人们为曹植当年分香而感到惋惜,怜悯他凄凉的晚年;想象着当年车马飞驰、欢快游乐的盛况。我来到这里,无暇去评论它的兴衰成败,只有那一点西山的美景映入眼帘,令人感到清明。

过邺中注释

  • 邺中:即邺城,故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东汉末年,曹操以此为根据地,后曹魏在此建都。
  • 逐鹿:比喻争夺帝位或政权。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 营营:形容为追求某种目的而奔忙劳碌。
  • 流水:比喻消逝的岁月。
  • 荒台:荒凉的台榭,指邺城中废弃的建筑。
  • 废苑:废弃的园林,指邺城中荒芜的园林。
  • 分香:指曹植临终时分香与诸兄弟的故事,表现了他的手足之情和晚年凄凉的处境。
  • 晚节:晚年。
  • 飞盖:飞驰的车盖,形容车马游玩的盛况。
  • 高情:高雅的情致。
  • 不暇:没有时间。
  • 兴废:兴盛和衰败。
  • 一点西山入眼明:指西山的美景映入眼帘,令人感到清明。西山,指太行山余脉。

过邺中讲解

这首诗是刘子翚游览邺城遗址时所作。诗人通过描写邺城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荒凉,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首联“逐鹿营营一梦惊,事随流水去无声”,点明了邺城兴衰的主题。诗人用“逐鹿”和“营营”来形容当年曹操父子争夺天下的情景,用“一梦惊”和“流水”来感叹历史的变迁,一切都已成为过眼云烟。

颔联“黄沙日傍荒台落,绿树入穿废苑行”,描写了邺城遗址的荒凉景象。诗人用“黄沙”、“荒台”、“绿树”、“废苑”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突出了邺城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破败之间的巨大反差。

颈联“遗恨分香怜晚节,胜游飞盖想高情”,追忆了邺城昔日的繁华。诗人通过“分香”的故事,表达了对曹植晚年凄凉处境的同情;通过“飞盖”的意象,想象了当年邺城车马游玩的盛况,表现了对昔日繁华的怀念。

尾联“我来不暇论兴废,一点西山入眼明”,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超越和对人生的感悟。诗人表示自己无暇去评论邺城的兴衰,而是被西山的美景所吸引。这“一点西山”,既是实景,也是诗人内心的一种感悟,它象征着一种超越历史、超越得失的人生态度,使诗人感到清明和开阔。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景抒情,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刘子翚[宋代]

刘子翚(huī)(1101~1147)宋代理学家。字彦冲,一作彦仲,号屏山,又号病翁,学者称屏山先生。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刘韐子,刘子羽弟。以荫补承务郎,通判兴化军,因疾辞归武夷山,专事讲学,邃于《周易》,朱熹尝从其学。著有《屏山集》。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9ddd7ea8a17b0f15a775.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