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罗隐的诗>忆夏口>

忆夏口,罗隐忆夏口全诗,罗隐忆夏口古诗,忆夏口翻译,忆夏口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罗隐

汉阳渡口兰为舟,汉阳城下多酒楼。
当年不得尽一醉,别梦有时还重游。
襟带可怜吞楚塞,风烟只好狎江鸥。
月明更想曾行处,吹笛桥边木叶秋。

忆夏口译文

汉阳渡口,用兰花做装饰的船只缓缓行驶;汉阳城下,林立着众多的酒楼。当年没能尽情畅饮,至今梦中还时常重游。

山河襟带般环绕,可惜要吞没楚地的要塞;风烟弥漫,也只好与江鸥为伴,亲近它们。明月照耀,更让人想起曾经游历的地方,在吹笛桥边,落叶纷飞的秋天。

忆夏口注释

  • 夏口:古地名,即今武汉市。
  • 汉阳渡口:位于汉水与长江交汇处,是重要的交通枢纽。
  • 兰为舟:用兰花装饰的船只,形容船只的美丽。
  • 酒楼:古代供人饮酒的场所。
  • 尽一醉:尽情地喝一次酒,表示畅快淋漓。
  • 别梦:离别后的梦。
  • 襟带:衣襟和腰带,比喻山河环绕。
  • 吞楚塞:楚地的要塞被吞没,形容国家局势的动荡或个人命运的无奈。
  • 狎(xiá):亲近,玩弄。
  • 江鸥:江上的鸥鸟。
  • 曾行处:曾经游历的地方。
  • 吹笛桥:桥名,具体地点已不可考。
  • 木叶:树叶。

忆夏口讲解

这首诗是晚唐诗人罗隐所作的《忆夏口》。诗歌通过回忆昔日游历夏口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时局变迁的感慨。

首联点明地点,描绘了夏口(即今武汉)的繁华景象。“汉阳渡口兰为舟,汉阳城下多酒楼”,渡口停靠着装饰华丽的船只,城下酒楼林立,展现了当时的经济繁荣和社会风貌。

颔联抒发未能尽兴的遗憾。“当年不得尽一醉,别梦有时还重游”,诗人回忆当年未能尽情畅饮,至今梦中还时常回到夏口,表达了对那段美好时光的留恋。

颈联则将目光转向现实,流露出对时局的担忧。“襟带可怜吞楚塞,风烟只好狎江鸥”,山河襟带般环绕,本应是美好的景象,但诗人却感到楚地的要塞岌岌可危,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也只能与江鸥为伴,表达了一种无奈和孤寂之感。

尾联回到对往昔的回忆,并融入了秋景。“月明更想曾行处,吹笛桥边木叶秋”,明月照耀,更让人想起曾经游历的地方,在吹笛桥边,落叶纷飞,更增添了诗歌的感伤氛围。

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意境深远,既有对昔日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有对时局变迁的感慨,体现了罗隐诗歌的风格。

罗隐[唐代]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9a3658ade0c239e53ef4.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