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罗隐的诗>寄郑补阙>

寄郑补阙,罗隐寄郑补阙全诗,罗隐寄郑补阙古诗,寄郑补阙翻译,寄郑补阙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罗隐

夫子门前数仞墙,每经过处忆游梁。
路从青琐无因见,恩在丹心不可忘。
未必便为谗口隔,只应贪草谏书忙。
别来愁悴知多少,两度槐花马上黄。

寄郑补阙译文

先生家门前高耸着几丈高的墙,每次经过这里都追忆起当年在梁地游历的情景。想从皇宫青琐门进去却苦于没有途径,您对国家的恩情铭刻在心永远不会忘记。或许不是被谗言所阻隔,只是因为忙于起草谏书而无暇他顾。自从分别以来,我忧愁憔悴了多少啊!都已经两次看到槐花在马鞭下凋零飘黄了。

寄郑补阙注释

  • 郑补阙:郑姓补阙官职的人。补阙,官名,是唐代的谏官。
  • 夫子:这里指郑补阙,含有尊敬之意。
  • 数仞(rèn)墙:极高的墙。仞,古代长度单位,约等于七八尺。
  • 游梁:指在梁地游历。梁,战国时魏国的都城,在今河南省开封市。
  • 青琐:指皇宫的门窗,以青色雕镂连环花纹装饰。这里代指朝廷。
  • 丹心:赤诚之心,忠心。
  • 谗口:进谗言的小人。
  • 谏书:臣子规劝君王的书面奏章。
  • 愁悴:忧愁憔悴。
  • 两度槐花马上黄:指已经过了两年。槐花一般在夏季开放,花落时呈黄色。

寄郑补阙讲解

这首诗是罗隐写给郑补阙的一首抒情言志诗。诗人表达了对郑补阙的思念和敬佩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自己仕途不顺的苦闷。

首联点明对象,诗人用“夫子门前数仞墙”来形容郑补阙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他的敬仰之情。“每经过处忆游梁”,则回忆起当年与郑补阙一同游历梁地的美好时光,为下文抒情奠定了基础。

颔联转入正题,表达了诗人想念郑补阙的心情。“路从青琐无因见”,暗示自己身处江湖,难以见到身在朝廷的郑补阙。“恩在丹心不可忘”,则表达了自己对郑补阙的恩情铭记于心,永远不会忘记。

颈联猜测郑补阙的情况。“未必便为谗口隔”,诗人认为郑补阙未必是被谗言所阻隔,不能施展才能。“只应贪草谏书忙”,而是因为他忙于起草谏书,为国事操劳。这里既是对郑补阙的赞扬,也表达了诗人对朝廷政治的担忧。

尾联抒发了自己的愁闷之情。“别来愁悴知多少”,自从与郑补阙分别以来,自己忧愁憔悴了多少啊!“两度槐花马上黄”,暗示已经过了两年时间,自己仍然没有得到重用,仕途不顺。

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深沉,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敬佩,也流露出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诗中运用了典故,如“游梁”、“青琐”等,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同时,诗歌也反映了唐代后期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社会现实。

罗隐[唐代]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8d477b5501be5b930434.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