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门前数仞墙,每经过处忆游梁。
路从青琐无因见,恩在丹心不可忘。
未必便为谗口隔,只应贪草谏书忙。
别来愁悴知多少,两度槐花马上黄。
大家都搜:
寄郑补阙译文
先生家门前高耸着几丈高的墙,每次经过这里都追忆起当年在梁地游历的情景。想从皇宫青琐门进去却苦于没有途径,您对国家的恩情铭刻在心永远不会忘记。或许不是被谗言所阻隔,只是因为忙于起草谏书而无暇他顾。自从分别以来,我忧愁憔悴了多少啊!都已经两次看到槐花在马鞭下凋零飘黄了。
寄郑补阙注释
寄郑补阙讲解
这首诗是罗隐写给郑补阙的一首抒情言志诗。诗人表达了对郑补阙的思念和敬佩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自己仕途不顺的苦闷。
首联点明对象,诗人用“夫子门前数仞墙”来形容郑补阙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他的敬仰之情。“每经过处忆游梁”,则回忆起当年与郑补阙一同游历梁地的美好时光,为下文抒情奠定了基础。
颔联转入正题,表达了诗人想念郑补阙的心情。“路从青琐无因见”,暗示自己身处江湖,难以见到身在朝廷的郑补阙。“恩在丹心不可忘”,则表达了自己对郑补阙的恩情铭记于心,永远不会忘记。
颈联猜测郑补阙的情况。“未必便为谗口隔”,诗人认为郑补阙未必是被谗言所阻隔,不能施展才能。“只应贪草谏书忙”,而是因为他忙于起草谏书,为国事操劳。这里既是对郑补阙的赞扬,也表达了诗人对朝廷政治的担忧。
尾联抒发了自己的愁闷之情。“别来愁悴知多少”,自从与郑补阙分别以来,自己忧愁憔悴了多少啊!“两度槐花马上黄”,暗示已经过了两年时间,自己仍然没有得到重用,仕途不顺。
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深沉,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敬佩,也流露出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诗中运用了典故,如“游梁”、“青琐”等,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同时,诗歌也反映了唐代后期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社会现实。
诗词大全
别人正在查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8d477b5501be5b930434.html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