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名已古,废井曾未竭。
石甃冷苍苔,寒泉湛孤月。
秋来桐暂落,春至桃还发。
路远人罕窥,谁能见清彻。
大家都搜:
桓公井译文
齐桓公的名声早已成为历史,这口废井却从未枯竭。 井壁的石头上布满了冰冷的苍苔,寒冷的泉水里倒映着孤单的月亮。 秋天到来时梧桐树叶会暂时飘落,春天到来时桃花还会绽放。 道路遥远人迹罕至,谁能够见到井水的清澈呢?
桓公井注释
桓公井讲解
这首诗是李白咏物诗中的一篇,描写了一口古老的井——桓公井。诗中通过对井的静态描写和周围景物的动态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感叹。
首联点明井的历史和特点。“桓公名已古,废井曾未竭”,直接点明井与齐桓公的关联,并强调井的古老和生命力。尽管齐桓公的时代已经远去,名声也只存在于历史之中,这口井却依然存在,从未枯竭,暗示了某种超越时空的永恒。
颔联描写井的外部环境。“石甃冷苍苔,寒泉湛孤月”,描绘了井壁的冰冷和井水的清澈。石井上长满了青苔,显得古老而幽静;寒冷的泉水倒映着孤单的月亮,更增添了一份凄清之感。
颈联描写井周围的季节变化。“秋来桐暂落,春至桃还发”,描绘了井周围的自然景象。秋天到来时,梧桐树叶飘落,春天到来时,桃花又会绽放,暗示了岁月的流逝和生命的循环。
尾联表达了诗人的感叹。“路远人罕窥,谁能见清彻”,点明井的地理位置偏僻,人迹罕至,因此很少有人能够见到井水的清澈。这既是对井的命运的感叹,也是对自身怀才不遇的隐喻。诗人可能是在感叹自己像这口井一样,虽然拥有内在的价值(清澈的井水),却因为不为人知而无法发挥作用。
总而言之,这首诗通过对桓公井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追忆,对现实的感叹,以及怀才不遇的无奈之情。诗风清丽自然,意境深远。
诗词大全
别人正在查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86c895cc9bae31987443.html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