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刘禹锡的诗>桃源行>

桃源行,刘禹锡桃源行全诗,刘禹锡桃源行古诗,桃源行翻译,桃源行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刘禹锡

渔舟何招招,浮在武陵水。
拖纶掷饵信流去,误入桃源行数里。
清源寻尽花绵绵,踏花觅径至洞前。
洞门苍黑烟雾生,暗行数步逢虚明。
俗人毛骨惊仙子,争来致词何至此。
须臾皆破冰雪颜,笑言委曲问人间。
因嗟隐身来种玉,不知人世如风烛。
筵羞石髓劝客餐,灯爇松脂留客宿。
鸡声犬声遥相闻,晓色葱笼开五云。
渔人振衣起出户,满庭无路花纷纷。
翻然恐失乡县处,一息不肯桃源住。
桃花满溪水似镜,尘心如垢洗不去。
仙家一出寻无踪,至今流水山重重。

桃源行译文

渔船轻快地摇荡着,漂浮在武陵的水面上。随意地抛下钓线鱼饵任其漂流,不知不觉间进入了桃花源几里路。

沿着清澈的溪流寻到尽头,只见落花如绵。踏着落花寻找小路,来到了洞口前。

洞口幽深昏暗,烟雾弥漫,在黑暗中走了几步,忽然眼前一片光明。

这些凡夫俗子,见到仙人感到惊诧,纷纷前来询问,是怎么来到这里的。

一会儿,他们都露出了像冰雪一样晶莹纯洁的容颜,笑着详细地询问人世间的事情。

他们感叹隐居在这里来种植玉石,不知道人世间短暂得像风中的蜡烛一样。

用石髓来款待客人,劝客人食用,点燃松脂照明,留客人住宿。

鸡鸣狗叫的声音远远地传来,早晨的景色葱茏,天空中开启着五彩的云霞。

渔人振作精神,起身走出门户,只见庭院里落满了桃花,已没有了道路。

他突然害怕迷失了来时的方向,一刻也不愿意在桃花源停留。

桃花盛开,溪水像镜子一样清澈,但凡俗之心像污垢一样洗不干净。

仙人的家园一旦离开就再也找不到了,至今流水依旧,山峦重重叠叠。

桃源行注释

  • 渔舟何招招: 渔船轻轻摇荡的样子。“招招”,摇荡。
  • 武陵水: 指武陵地区的河流,即今天的沅江流域。武陵,郡名,治所在今湖南省常德市一带。
  • 拖纶掷饵: 随意地放下钓线和鱼饵。“纶”,钓线。“饵”,鱼饵。
  • 桃源行: 指进入桃花源。“行”,走,这里指进入。
  • 清源: 清澈的溪流。
  • 花绵绵: 形容落花繁多,像绵絮一样。“绵绵”,连续不断的样子。
  • 洞门苍黑: 洞口幽深昏暗。“苍黑”,青黑色,形容幽暗。
  • 虚明: 亮堂。
  • 俗人毛骨: 指凡夫俗子,带有轻视的意味。“毛骨”,指人的形体。
  • 仙子: 指桃花源中的人,诗人认为是仙人。
  • 致词: 说话,询问。
  • 何至此: 怎么来到这里的。
  • 破冰雪颜: 指露出像冰雪一样晶莹纯洁的容颜。形容他们的纯真和热情。
  • 委曲: 详细。
  • 种玉: 指修道成仙。“种玉”,古代传说昆仑山上有玉田,仙人可以种植玉石。
  • 风烛: 比喻人世短暂脆弱,像风中的蜡烛一样。“烛”,蜡烛。
  • 石髓: 指山中的甘美泉水,被认为是仙人所食。“髓”,精华。
  • 爇(ruò): 点燃。
  • 松脂: 松树的油脂,可以燃烧照明。
  • 葱笼: 形容草木茂盛,这里形容早晨的景色。“葱笼”,青翠茂盛。
  • 五云: 指彩色的云霞,古代认为是吉祥的象征。
  • 振衣: 抖动衣服,表示要离开。“振”,抖动。
  • 翻然: 突然。
  • 乡县处: 指来时的方向,自己的家乡。
  • 一息: 片刻,一会儿。
  • 尘心如垢: 指凡俗之心像污垢一样。“垢”,污垢。
  • 洗不去: 洗不掉。
  • 寻无踪: 找不到踪迹。
  • 山重重: 形容山峦重叠,道路遥远。

桃源行讲解

这首诗是刘禹锡模仿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而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描写了一个渔人偶然进入桃花源,又最终离开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世界无法摆脱的无奈。

  • 内容主旨: 诗歌的主旨在于表达诗人既向往理想的隐逸生活,又无法完全摆脱现实羁绊的矛盾心情。诗人通过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奇遇,以及最终的离开,反映了自己对现实的清醒认识,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 艺术特色:

    • 浪漫主义色彩: 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诗人通过想象的手法,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的美好景象。这种浪漫主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对比手法: 诗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桃花源的美好与现实的污浊进行对比,将仙人的纯洁与渔人的凡俗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理想的追求。
    • 语言清新自然: 诗歌的语言清新自然,流畅易懂。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生动的画面,表达了深刻的思想。
    • 思想感情: 诗歌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既有对理想的追求,也有对现实的无奈。诗人向往桃花源的隐逸生活,但又无法完全摆脱现实的羁绊。这种矛盾的情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挣扎。
    • 诗歌结构: 诗歌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 发现桃源: 开头描写渔人偶然进入桃花源的过程。
    • 桃源生活: 描写桃花源的美好景象,以及仙人的热情款待。
    • 离开桃源: 描写渔人害怕迷失方向,最终选择离开桃花源。
    • 寻踪不得: 结尾描写渔人离开后,再也无法找到桃花源。
    • 与《桃花源记》的比较: 刘禹锡的《桃源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影响,但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与《桃花源记》相比,《桃源行》更加侧重于表达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情感,以及对现实的清醒认识。
刘禹锡[唐代]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7e2a938033ebb5a9a4e7.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