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白居易的诗>池上竹下作>

池上竹下作,白居易池上竹下作全诗,白居易池上竹下作古诗,池上竹下作翻译,池上竹下作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白居易

穿篱绕舍碧逶迤,十亩闲居半是池。
食饱窗间新睡后,脚轻林下独行时。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
何必悠悠人世上,劳心费目觅亲知。

池上竹下作译文

碧绿的池水穿过篱笆,环绕房舍蜿蜒流淌,我这十亩闲适的居所,一半都被池塘占据。吃饱饭后,在窗边刚刚睡醒,感到神清气爽,便独自在竹林下漫步。水性恬淡,可以作为我的朋友;竹子虚心向上,可以作为我的老师。又何必汲汲营营于人世间,劳神费力地去寻求所谓的知己呢?

池上竹下作注释

  • 池上竹下:指诗人在池塘边、竹林下写作此诗。
  • 穿篱绕舍:池水穿过篱笆,环绕房舍。篱,用竹或树枝等编成的围墙。舍,房屋。
  • 碧逶迤(wēi yí):碧绿而蜿蜒的样子。逶迤,弯弯曲曲延伸的样子。
  • 十亩闲居:指诗人居住的面积不大的住所。闲居,清闲地居住。
  • 半是池:一半是池塘。
  • 食饱:吃饱饭。
  • 窗间:窗户旁边。
  • 新睡后:刚刚睡醒。
  • 脚轻:感到脚步轻快。
  • 林下:竹林下。
  • 水能性淡:水的本性恬淡。
  • 为吾友:可以作为我的朋友。
  • 竹解心虚:竹子懂得虚心向上。解,懂得。心虚,指竹子内部空虚,比喻虚心。
  • 即我师:就可以作为我的老师。即,就是。
  • 何必:何须,不必。
  • 悠悠:汲汲营营,追求名利的样子。
  • 人世上:人世间。
  • 劳心费目:劳神费力。
  • 觅亲知:寻找亲近的知己。觅,寻找。

池上竹下作讲解

这首诗是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时所作,表达了他闲适自得的生活情趣和淡泊名利的思想。诗人通过描写池塘、竹林等景物,以及饭后小憩、林下漫步等生活细节,展现了一种悠然自得、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

诗的首联描绘了诗人居所的环境,碧水环绕,清幽雅致,为全诗奠定了闲适的基调。“穿篱绕舍碧逶迤”一句,将池水的动态和碧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生动形象。“十亩闲居半是池”则点明了诗人居所的特点,池塘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也暗示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

颔联描写了诗人饭后小憩、林下漫步的场景,体现了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食饱窗间新睡后,脚轻林下独行时”两句,语言朴实,却充满了生活气息,将诗人那种无拘无束、轻松愉悦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颈联是全诗的核心,诗人将水和竹分别比作自己的朋友和老师,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虚心学习的重视。“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两句,以物喻人,将水和竹的特性与人的品格联系起来,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尾联是全诗的升华,诗人反问自己,何必汲汲营营于人世间,劳神费力地去寻找所谓的知己呢?“何必悠悠人世上,劳心费目觅亲知”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名利、对人际关系的淡泊,以及对自由、对自然的向往。

总而言之,这首诗以清新的笔调,描绘了诗人闲适的生活和淡泊的思想,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白居易[唐代]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6a8ce78350a0a954b99c.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