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柳宗元的诗>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

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柳宗元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全诗,柳宗元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古诗,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翻译,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柳宗元

麹氏雄西北,别绝臣外区。
既恃远且险,纵傲不我虞。
烈烈王者师,熊螭以为徒。
龙旂翻海浪,馹骑驰坤隅。
贲育搏婴儿,一扫不复馀。
平沙际天极,但见黄云驱。
臣靖执长缨,智勇伏囚拘。
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
咸称天子神,往古不得俱。
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
兵戎不交害,各保性与躯。

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译文

麹氏占据西北边陲,自认为与中原王朝隔绝,属于化外之地。他们仗着地势遥远险要,放纵骄横,不把我们放在眼里。 威武雄壮的王师,将士们如熊似螭勇猛无比。龙旗在海上翻卷如浪涛,驿马奔驰遍及天下。 勇士贲育如同摔打婴儿一般,将敌军横扫一空,不留残余。平坦的沙漠连接天边,只见黄沙如云般飞扬。 我李靖手执长长的缰绳,以智勇降伏了敌寇,将他们囚禁。 唐太宗端坐在朝堂之上,四方夷狄成群前来朝拜。 他们都称赞天子神圣,自古以来没有谁能与您相比。 他们献上“天可汗”的尊号,以表示归顺我国。 从此兵戈不再相加,各自保全性命。

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注释

  • 麹氏:西域古国名,在今新疆吐鲁番一带。
  • 别绝臣外区:自认为与中原王朝隔绝,属于化外之地。臣外区,指不受中原王朝管辖的地区。
  • 恃:依仗,凭借。
  • 虞:料想,估计。
  • 烈烈:威武雄壮的样子。
  • 王者师:指唐朝军队。
  • 熊螭:比喻勇猛的将士。螭(chī),古代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
  • 徒:同伴,这里指将士。
  • 龙旂(qí):绘有龙的旗帜。
  • 馹(rì)骑:驿马。
  • 坤隅:指天下,四方。
  • 贲(bēn)育:古代勇士,以勇力著称。
  • 际:连接。
  • 天极:天边。
  • 黄云:指沙漠中的沙尘。
  • 靖:指李靖,唐朝名将。
  • 长缨:长长的绳索,这里指缰绳。
  • 伏囚拘:降伏并囚禁。
  • 文皇:指唐太宗李世民。
  • 南面坐:古代帝王临朝听政,面朝南方。
  • 夷狄:古代对中原以外各族的称呼。
  • 趋:奔向,朝拜。
  • 俱:相比。
  • 天可汗:古代西北各族对唐朝皇帝的尊称,意为天下共主。
  • 以覆我国都:表示归顺我国。覆,覆盖,这里引申为归顺。国都,指唐朝都城长安。
  • 兵戎:战争。
  • 交害:互相侵害。
  • 性与躯:指生命。

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讲解

《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是柳宗元奉命为唐朝的军功所作的歌颂诗组。这首诗是其中的一篇,主要歌颂了唐朝平定西域麹氏的功绩和唐太宗的威德。

诗歌首先描写了麹氏的骄横和对唐朝的轻视,突出了唐朝出兵的必要性。接着,描绘了唐朝军队的雄壮和作战的勇猛,以及李靖的智勇。然后,描写了四方夷狄对唐太宗的朝拜和尊崇,以及他们献上“天可汗”尊号的情景,表现了唐朝的强大和威望。最后,表达了希望通过和平的方式,维护国家安宁和人民幸福的愿望。

这首诗语言简洁有力,气势磅礴,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生动地展现了唐朝的军威和国力,表达了诗人对唐朝的赞美和对和平的期盼。诗中“烈烈王者师,熊螭以为徒”、“贲育搏婴儿,一扫不复馀”等句,形象地描绘了唐军的骁勇善战;“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等句,则展现了唐太宗的威仪和唐朝的强大。全诗既有对战争场面的描写,也有对和平愿望的表达,体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柳宗元[唐代]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690bb5cfb434952c8894.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