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闻山雨,归心便似迟。
几回惊叶落,即到白头时。
雁影将魂去,虫声与泪期。
马卿兼病老,宋玉对秋悲。
谢客才为别,陶公已见思。
非关口腹累,自是雪霜姿。
酿酒栽黄菊,炊粳折绿葵。
山河方入望,风日正宜诗。
牧竖寒骑马,边烽晚立旗。
兰凋犹有气,柳脆不成丝。
别后如相问,高僧知所之。
大家都搜:
昨夜闻山雨,归心便似迟。
几回惊叶落,即到白头时。
雁影将魂去,虫声与泪期。
马卿兼病老,宋玉对秋悲。
谢客才为别,陶公已见思。
非关口腹累,自是雪霜姿。
酿酒栽黄菊,炊粳折绿葵。
山河方入望,风日正宜诗。
牧竖寒骑马,边烽晚立旗。
兰凋犹有气,柳脆不成丝。
别后如相问,高僧知所之。
赠岐山姜明府译文
昨夜听见山中下雨,归隐的心意忽然变得迟疑起来。
几次被落叶的声音惊醒,转眼就要到了白发苍苍的年纪。
望着大雁的影子,仿佛魂魄也要随之远去,听着虫鸣,只能与眼泪相伴。
像司马相如一样多病衰老,又像宋玉一样面对秋景悲伤。
谢灵运的才情让人感到离别之苦,陶渊明的高洁品格令人心生思念。
并非为了生计所迫,而是因为我天生就具有傲雪凌霜的风骨。
我想酿酒,再种上黄色的菊花,煮饭,再采摘新鲜的绿葵。
远山近水正纳入我的视野,晴朗的天气最适合吟诗作赋。
放牛的孩子冒着寒冷骑着马,边境的烽火台在傍晚升起了狼烟。
兰花即使凋谢,仍有余香,柳枝即使干脆,也无法抽出丝丝柳条。
如果有人问起我离开后的去向,就说高僧知道我将要前往的地方。
赠岐山姜明府注释
赠岐山姜明府讲解
这首诗是李端赠给岐山县令姜明府的,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任的惜别之情,以及自己渴望归隐田园的心愿。
诗的前四句写诗人因听见山雨而产生的归隐之意,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昨夜闻山雨,归心便似迟”表明了山雨触发了诗人归隐的念头,但又似乎有些迟疑。“几回惊叶落,即到白头时”则感叹时光飞逝,转眼间就要老去。
中间八句借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处境的同情和对自身命运的感叹。“雁影将魂去,虫声与泪期”写离别之情,用大雁的影子和虫鸣来烘托悲伤的气氛。“马卿兼病老,宋玉对秋悲”用司马相如和宋玉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多病衰老、面对秋景而悲伤的情感。“谢客才为别,陶公已见思”则表达了对友人离别的不舍和对陶渊明高洁品格的向往。“非关口腹累,自是雪霜姿”表明自己并非为了生计所迫,而是因为天生就具有傲雪凌霜的风骨,暗示了自己高洁的品格和归隐的决心。
接下来的六句描绘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景象。“酿酒栽黄菊,炊粳折绿葵”描绘了诗人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山河方入望,风日正宜诗”则表达了诗人对山河美景的喜爱和对吟诗作赋的向往。“牧竖寒骑马,边烽晚立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带有边塞风情的画面,暗示了诗人归隐之地可能靠近边境。
最后四句写诗人对友人的祝愿和对自身去向的暗示。“兰凋犹有气,柳脆不成丝”用兰花和柳枝作比,表达了诗人虽然身处逆境,但仍然保持高洁品格的决心。“别后如相问,高僧知所之”则暗示了诗人将要前往的地方可能与佛教有关,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期许。
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对自身命运的感叹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既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诗词大全
别人正在查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6722e334b527055f1839.html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