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时节寒气凝结,三十天里,纷纷扬扬的雪花接连不断地下。谁说这雪能滋润枯萎的草根?集市上饥饿的百姓都快要冻死了。
在将死之际还要被豺狼吞食,官家的运雪车才刚回到城里,城墙都还没有修好。千里之内的人家都看不到炊烟,鸡犬为何如此哀怨?天下如果真的体恤我们这些百姓,为何还要连夜降下这像美玉一样的雪花?
雪的皎洁就像君子的气节,但沾湿的却是小人的脸面。寒冷封闭了侯门,客人稀少,雪色迷惑了道路,使得行商中断。细小的雪花像尘土一样飘落人间,轻盈缓慢地堆积成朴素的景象。
官老爷不知道百姓的饥饿寒冷,竟然驱赶牛车装满了道路,运载着雪花。一车又一车地运雪想要干什么呢?原来是秘藏在深宫里用来抵御炎热。
只能用来保卫深宫大院,难道相信那车辙里的血,点点滴滴不是农夫的哭泣?刀兵战乱之后,满山遍野的白骨,有谁来运载呢?远方戍守的士兵长期缺乏粮食,太仓里的粮食又有谁来运送呢?
士兵尚且违抗命令,那装有鹿角的战车又能抵挡谁呢?士大夫困于征讨,又有谁能买花载酒来寻欢作乐呢?天子高高在上很少向外求助,身边的近臣都是奸邪之辈。
他们阳奉阴违,用谄媚的手段来迎合皇上,还在驱赶饥饿的百姓运雪,用所谓的“造化”来防御暑热灾厄。我听说亲自在南田耕种是舜的圣明之举,为百姓吞食蝗虫是唐太宗的德政。
没听说过这样祸害百姓,相互勾结,上下串通像蠹虫一样祸害国家的行为。身在庙堂享受俸禄却不感到惭愧,我为这些百姓叹息啊叹息。
这首诗是刘叉的一首讽刺诗,通过描写官府在寒冬腊月大兴土木,从民间运雪藏于深宫以避暑的行为,深刻揭露了统治者的昏庸无道和对百姓的残酷剥削。
诗歌首先描绘了严寒的冬日景象,以及百姓在严寒中挣扎求生的困境。然后,笔锋一转,描写了官府运雪的荒唐举动,将统治者的麻木不仁和对百姓疾苦的漠视展现得淋漓尽致。
诗歌的后半部分,诗人将运雪与战乱、饥荒等社会问题联系起来,进一步揭露了统治者的罪恶。最后,诗人回顾历史,对比了古代圣贤的仁政,表达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这首诗语言质朴,感情强烈,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诗人通过对具体事件的描写,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表达了对民生的关切和对统治者的控诉。诗歌的讽刺手法辛辣,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是一首具有很高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