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李曾伯的诗>庚戌赴荆阃舟过湘江>

庚戌赴荆阃舟过湘江,李曾伯庚戌赴荆阃舟过湘江全诗,李曾伯庚戌赴荆阃舟过湘江古诗,庚戌赴荆阃舟过湘江翻译,庚戌赴荆阃舟过湘江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宋代] 李曾伯

湘流得雨掌来平,艇子乘风羽样轻。
过眼千山才岭粤,转头一水又衡荆。
大江东下怀乡国,落日西边是戍城。
鸣鴃数声青嶂晚,客心如铁如关情。

庚戌赴荆阃舟过湘江译文

湘江水得到雨水的滋润,像手掌一样平缓开阔,小船乘着风,轻盈得像羽毛一样。 才经过广东一带的重重山岭,转眼间又到了衡州和荆州之间的水域。 面对大江向东流去,心中怀念着故乡,夕阳西下之处,便是戍守的城池。 几声伯劳鸟的鸣叫在傍晚的青山中回荡,客居他乡的心如同铁石般坚硬,也充满了对家国的深切关怀。

庚戌赴荆阃舟过湘江注释

  • 庚戌:指庚戌年,具体指哪一年需要根据作者生平和历史背景判断。
  • 荆阃(kǔn):指荆州一带的军府。阃,指军府,此处代指作者将要赴任的地点。
  • 湘流:湘江。
  • 掌来平:形容湘江水面宽阔平缓,如同手掌一般。来,语助词,无实义。
  • 艇子:小船。
  • 岭粤:指广东一带的山岭。粤,广东省的简称。
  • 衡荆:衡州和荆州。
  • 大江:指长江。
  • 戍城:戍守的城池,指作者将要前往的任职地。
  • 鸣鴃(jué):伯劳鸟的鸣叫声。
  • 青嶂(zhàng):青色的山峰。
  • 客心:客居他乡的心情。
  • 关情:牵挂家国的情怀。

庚戌赴荆阃舟过湘江讲解

这首诗是李曾伯在庚戌年赴荆州军府任职途中,行船经过湘江时所作。诗中描绘了湘江的秀丽景色,抒发了诗人奔赴边关、心怀家国的复杂情感。

首联写景,描绘了湘江雨后水势浩淼、轻舟疾行的景象,为全诗奠定了一个开阔的基调。“湘流得雨掌来平,艇子乘风羽样轻”,以“掌来平”形容水面之宽阔,以“羽样轻”形容行船之 swift,生动形象。

颔联承接上联,点明行程之远。“过眼千山才岭粤,转头一水又衡荆”,诗人用“过眼”、“转头”等词语,暗示行程的匆忙和空间跨度的巨大,也暗示了诗人远离家乡的漂泊感。

颈联由景入情,抒发了诗人面对大江、夕阳时的复杂情感。“大江东下怀乡国,落日西边是戍城”,诗人看到大江东流,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家乡,而夕阳西下之处,却是自己即将前往的戍守之地,对比鲜明,更显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无奈。

尾联再次回到写景,以景结情。“鸣鴃数声青嶂晚,客心如铁如关情”,傍晚时分,青山传来几声伯劳鸟的鸣叫,更衬托出环境的寂寥,也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心情。诗人用“如铁”形容自己坚定的戍边决心,同时也强调自己对家国的深切关怀,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使诗歌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总而言之,这首诗语言流畅自然,意境开阔,情景交融,既有对湘江景色的生动描写,又有对个人情感的细腻抒发,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

李曾伯[宋代]

李曾伯(1198年-1268年),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50db25de317be5a78175.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