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杜甫的诗>李潮八分小篆歌>

李潮八分小篆歌,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全诗,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古诗,李潮八分小篆歌翻译,李潮八分小篆歌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杜甫

苍颉鸟迹既茫昧,字体变化如浮云。
陈仓石鼓又已讹,大小二篆生八分。
秦有李斯汉蔡邕,中间作者寂不闻。
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
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
惜哉李蔡不复得,吾甥李潮下笔亲。
尚书韩择木,骑曹蔡有邻。
开元已来数八分,潮也奄有二子成三人。
况潮小篆逼秦相,快剑长戟森相向。
八分一字直百金,蛟龙盘拏肉屈强。
吴郡张颠夸草书,草书非古空雄壮。
岂如吾甥不流宕,丞相中郎丈人行。
巴东逢李潮,逾月求我歌。
我今衰老才力薄,潮乎潮乎奈汝何。

李潮八分小篆歌译文

苍颉创造的鸟形文字已经模糊不清,字体的变化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变幻莫测。陈仓出土的石鼓文也已经讹误不清,大篆和小篆由此演变出八分书体。

秦朝有李斯,汉朝有蔡邕,他们都是擅长书法的人,但中间这段时期,擅长书法的人却默默无闻。峄山的石碑被野火焚烧,枣木刻本辗转传抄,字迹肥大而失真。

苦县的李斯,他的书法像光和时期的古隶一样瘦劲挺拔,书法的价值在于瘦硬才能通神。可惜李斯和蔡邕的真迹已经无法得到,我的外甥李潮下笔却深得他们的精髓。

尚书韩择木,骑曹蔡有邻,自从开元以来擅长八分书体的人很多,而李潮几乎继承了李斯和蔡邕两人的书法精髓,可以算作三人。

更何况李潮的小篆逼近秦朝李斯,他的书法就像快速的剑和长戟一样气势逼人。八分书体的一个字价值百金,笔画蛟龙盘绕,筋肉屈强有力。

吴郡的张旭夸耀他的草书,草书虽然气势雄壮,但并非古法。哪里比得上我的外甥李潮不流于浮夸,他的书法深得古法,而我与当朝丞相和中郎将都是亲戚。

我在巴东遇到了李潮,他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求我为他写歌。我现在衰老了,才力也衰退了,李潮啊李潮,我该拿你怎么办呢?

李潮八分小篆歌注释

  • 苍颉(cāng jié): 也作仓颉,传说中的黄帝史官,创造了汉字。
  • 鸟迹: 指古代象鸟形的文字,即古文。
  • 茫昧(máng mèi): 模糊不清。
  • 浮云: 比喻变化不定。
  • 陈仓石鼓: 唐代在陕西陈仓(今宝鸡)发现的石鼓,上面刻有文字,为研究古代文字的重要资料。
  • 讹(é): 错误,失真。
  • 大小二篆: 大篆和小篆,都是古代的字体。大篆相传为周宣王时史籀所作,小篆为秦李斯所作。
  • 八分: 汉隶的一种书体,字形方正,笔画分布匀称,笔势沉着。
  • 李斯: 秦朝丞相,小篆的整理者和推行者。
  • 蔡邕(cài yōng): 东汉文学家、书法家,擅长隶书。
  • 寂不闻: 默默无闻。
  • 峄山(yì shān): 山名,在今山东邹城市东南。秦始皇曾在此山刻石纪功。
  • 枣木传刻: 指用枣木刻板印刷书籍。
  • 肥失真: 指字迹因辗转传抄而变得肥大失真。
  • 苦县: 县名,在今河南鹿邑县,是李斯的家乡。
  • 光和: 东汉汉灵帝的年号(178年-184年)。
  • 骨立: 形容书法瘦劲挺拔。
  • 瘦硬方通神: 指书法要写得瘦劲挺拔才能达到神妙的境界。
  • 吾甥(wú shēng): 我的外甥。
  • 李潮: 杜甫的外甥,擅长书法,尤工八分书和小篆。
  • 尚书韩择木: 韩择木,唐朝官员,以善八分书著称。尚书,官名。
  • 骑曹蔡有邻: 蔡有邻,唐朝官员,擅长八分书。骑曹,官名。
  • 开元: 唐玄宗的年号(713年-741年)。
  • 奄有: 几乎占有,兼有。
  • 逼: 接近,逼近。
  • 秦相: 指秦朝丞相李斯。
  • 快剑长戟: 比喻书法气势逼人。
  • 森相向: 相互对峙,形容气势逼人。
  • 蛟龙盘拏(jiāo lóng pán ná): 蛟龙盘绕,形容笔画的形态。拏,同“拿”,抓取。
  • 肉屈强: 形容笔画的筋肉有力。
  • 吴郡张颠: 张旭,字伯高,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唐代著名草书家,人称“张颠”。
  • 草书非古: 指张旭的草书虽然雄壮,但并非古代的章草。
  • 流宕(liú dàng): 飘浮放荡,不拘泥于古法。
  • 丞相中郎丈人行: 指杜甫与当时的丞相和中郎将都是亲戚关系。丈人行,指长辈。
  • 巴东: 郡名,在今四川省东部。
  • 逾月: 超过一个月。
  • 奈汝何: 拿你怎么办呢?表示无可奈何。

李潮八分小篆歌讲解

这首诗是杜甫应外甥李潮的请求而作,赞扬了李潮的书法成就,尤其是他的八分书和小篆。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1. 追溯书法源流(首联至第六联): 诗人从汉字的起源开始,讲述了书法的发展演变过程,从苍颉造字到大小篆,再到八分书。诗人特别提到了李斯和蔡邕,认为他们是书法史上的杰出人物,但可惜他们的真迹已经无法得到。
  2. 赞扬李潮的书法成就(第七联至第十二联): 诗人赞扬李潮的书法继承了李斯和蔡邕的精髓,尤其擅长八分书和小篆。诗人用“快剑长戟森相向”、“蛟龙盘拏肉屈强”等生动的比喻,形容李潮的书法气势逼人,笔力遒劲。
  3. 贬低张旭的草书(第十三联至第十四联): 诗人将李潮的书法与张旭的草书进行对比,贬低了张旭的草书“草书非古空雄壮”,认为李潮的书法更加深得古法。
  4. 表达对李潮的无可奈何(第十五联至末联): 诗人最后写到自己在巴东遇到了李潮,李潮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求他写歌。诗人感叹自己年老体衰,才力不足,难以满足李潮的请求,表达了无可奈何的心情。

这首诗语言精炼,用典丰富,既赞扬了李潮的书法成就,又表达了诗人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使得诗歌形象生动,气势磅礴。同时,诗中也流露出诗人对自己年老体衰的无奈之情,以及对书法艺术传承的担忧。

杜甫[唐代]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4af04b8b3bc3ebe2d1ab.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