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李世民的诗>天太原召侍臣赐宴守岁>

天太原召侍臣赐宴守岁,李世民天太原召侍臣赐宴守岁全诗,李世民天太原召侍臣赐宴守岁古诗,天太原召侍臣赐宴守岁翻译,天太原召侍臣赐宴守岁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李世民

四时运灰琯,一夕变冬春。
送寒余雪尽,迎岁早梅新。

天太原召侍臣赐宴守岁译文

四季依照节气运行,灰管校正着时令,一夜之间,冬去春来。残余的雪在寒冬中消融殆尽,梅花迎着新年提早绽放,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天太原召侍臣赐宴守岁注释

  • 天太原: 指唐高祖李渊在太原起兵之地,李世民曾在此辅佐其父。
  • 召侍臣赐宴守岁: 皇帝召集侍臣,在除夕夜设宴守岁。
  • 四时: 指春夏秋冬四季。
  • 运灰琯: 古代用苇膜烧成的灰,置于律管中,以测节气。冬至阳气生,则飞灰。此指按照节气运行。
  • 一夕: 一个晚上,指除夕之夜。
  • 变冬春: 由冬天变为春天。
  • 送寒: 送走寒冷的冬天。
  • 余雪: 残余的雪。
  • 迎岁: 迎接新年。
  • 早梅: 提早开放的梅花。

天太原召侍臣赐宴守岁讲解

这首诗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太原召集侍臣宴饮守岁时所作。诗中描写了辞旧迎新的景象,表达了对新年的美好期盼。

首联“四时运灰琯,一夕变冬春”概括了时间的变化。 “运灰琯”是古代一种特殊的计时方式,通过观察律管中灰烬的变化来确定节气,说明时间按照规律流逝,自然更替。 “一夕变冬春”则点明了除夕守岁的特殊时刻,在这一夜之间,冬天结束,春天到来,时序的更迭带给人一种新的希望。

颔联“送寒余雪尽,迎岁早梅新”则描绘了具体的景物,进一步渲染了辞旧迎新的气氛。“送寒余雪尽”写残雪消融,预示着寒冬即将过去;“迎岁早梅新”写早梅绽放,象征着新春的到来。梅花不畏严寒,傲然开放,也象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

全诗语言简洁明快,意象清新,表达了作者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对未来的憧憬。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也有对时间流逝的深刻感悟,体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李世民[唐代]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唐太宗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后世明君之典范。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47e155861dac70cf13d2.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