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林景熙的诗>与邵德芳同舍三首>

与邵德芳同舍三首,林景熙与邵德芳同舍三首全诗,林景熙与邵德芳同舍三首古诗,与邵德芳同舍三首翻译,与邵德芳同舍三首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宋代] 林景熙

葵心恋日还终在,橘性逾淮已不同。
谁识鲈江持钓手,曾搴月窟一枝红。

与邵德芳同舍三首译文

葵花向往太阳的心始终不变,橘树移植到淮河以北就会变异。有谁知道在鲈江垂钓的人,曾经在月宫中摘取过一枝红桂。

与邵德芳同舍三首注释

  • 邵德芳:林景熙的同舍(同僚)。
  • 葵心恋日:葵花总是向着太阳。比喻忠诚不变的心。
  • 还终在:始终不变。
  • 橘性逾淮已不同:橘树的性质,过了淮河就不一样了。比喻环境变化导致事物变质。语出《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 逾:越过。
  • 淮:淮河。
  • 谁识:有谁知道。
  • 鲈江:即吴江,在今江苏省吴江县。这里指作者归隐之地。
  • 持钓手:指垂钓的人,即诗人自己。
  • 曾搴(qiān):曾经采摘。
  • 月窟:神话传说中月亮上的洞穴。一说指月宫。
  • 一枝红:指月宫中的红色桂花。这里比喻高洁的品格或不同寻常的经历。

与邵德芳同舍三首讲解

这首诗是林景熙与邵德芳同住时所作的三首诗之一。诗中表达了诗人坚守高洁品格,不随世俗沉浮的决心。

首联以“葵心恋日”和“橘性逾淮”作对比,葵花永远向着太阳,象征着诗人矢志不渝的忠贞;而橘树过了淮河就变味,则暗示了世风日下,环境对人的影响。

颔联转入诗人自身,表达了自己归隐田园的决心。诗人自比在鲈江垂钓的隐士,表面上是远离尘嚣,实际上却心怀高洁,曾有“搴月窟一枝红”的壮志,暗示自己并非平庸之辈,而是有经历、有抱负的人。

全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既有对世风日下的感慨,也有对自身高洁品格的坚守,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林景熙[宋代]

林景熙(1242~1310),字德暘,一作德阳,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南宋末期爱国诗人。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林景熙等曾冒死捡拾帝骨葬于兰亭附近。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是雄踞宋元之际诗坛、创作成绩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温州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诗人。卒葬家乡青芝山。著作编为《霁山集》。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4237921b60d1a5d1a8d3.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