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李曾伯的诗>过兴安塔寺僧以先世诗来偶赋>

过兴安塔寺僧以先世诗来偶赋,李曾伯过兴安塔寺僧以先世诗来偶赋全诗,李曾伯过兴安塔寺僧以先世诗来偶赋古诗,过兴安塔寺僧以先世诗来偶赋翻译,过兴安塔寺僧以先世诗来偶赋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宋代] 李曾伯

岭石水分脊,湖南山尽头。
廛声通海远,塔影插天浮。
香接宝坊界,星联铜柱州。
祖孙凡几到,亦是宿缘不。

过兴安塔寺僧以先世诗来偶赋译文

崇山峻岭以山石为界划分水流,兴安岭是湖南山脉的尽头。市井喧嚣的声音传向遥远的海边,高耸的佛塔影子仿佛插入天际。寺庙的香火与宝坊相接,寺塔高耸的雄姿与铜柱州遥遥呼应。不知有多少代祖孙来过这里,这也是一种前世注定的缘分吧。

过兴安塔寺僧以先世诗来偶赋注释

  • 兴安塔寺:位于兴安(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的一座寺庙,寺内有塔。
  • 岭石水分脊:山岭的石头是划分水流的分水岭。脊,山脊。
  • 湖南山尽头:指兴安岭是湖南山脉的尽头。当时兴安属于湖南管辖。
  • 廛(chán)声:市井的声音。廛,古代指居民的房屋,引申为市井。
  • 塔影插天浮:塔的影子好像插入天空中一样。形容塔非常高。
  • 宝坊:指寺庙。
  • 铜柱州:古代地名,在今越南境内。相传东汉马援曾在此立铜柱,故名。
  • 宿缘:前世的缘分。

过兴安塔寺僧以先世诗来偶赋讲解

这首诗是李曾伯过兴安塔寺时,寺中僧人拿出他先辈的诗作给他看,诗人有感而发而作。诗中描写了兴安塔寺周围的地理环境和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寺庙历史的感慨以及对佛缘的理解。

首联写地理环境,点明兴安岭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岭石水分脊,湖南山尽头”写兴安岭山石嶙峋,是划分水流的分水岭,也是湖南山脉的尽头。这两句交代了地点,也为下文描写寺庙的景色做了铺垫。

颔联写寺庙周围的景象。“廛声通海远,塔影插天浮”描写了市井的喧嚣之声传向遥远的海边,寺庙的塔影高耸入云,仿佛插入天际。这两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兴安塔寺的地理位置和寺塔的高大。

颈联写寺庙的香火和寺塔的雄姿。“香接宝坊界,星联铜柱州”描写了寺庙的香火与宝坊相接,寺塔高耸的雄姿与铜柱州遥遥呼应。这两句写出了寺庙的兴盛和影响之广。

尾联抒发感慨。“祖孙凡几到,亦是宿缘不”诗人感叹不知有多少代祖孙来过这里,这也是一种前世注定的缘分吧。表达了诗人对佛缘的理解和对历史的感慨。

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描写生动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兴安塔寺的印象和感受,也寄托了诗人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

李曾伯[宋代]

李曾伯(1198年-1268年),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4158fd14c7d4e763c335.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