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刘子翚的诗>建康六感·吴>

建康六感·吴,刘子翚建康六感·吴全诗,刘子翚建康六感·吴古诗,建康六感·吴翻译,建康六感·吴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宋代] 刘子翚

龙翔大耳儿,虎视捉刀人。
风云竞追逐,逸轨谁能遵。
大皇负英材,沈潜欻求伸。
一呼定南国,再战威强邻。
抗魏既摇岳,攘刘亦披鳞。
组练绕平隰,艨艟蔽通当。
伟哉人物盛,成功岂无因。
代祀已飘忽,风流久弥新。
停桡眺迥陆,裂蔓登层堙。
卧龙昔来游,万古怀清尘。

建康六感·吴译文

刘备这个枭雄,天生异相,相传有龙的基因;曹操像老虎一样,时刻提防着刘备这样的人。 乱世之中,群雄逐鹿,都想抓住机遇飞黄腾达,谁又能甘于平庸,遵守常规呢? 孙权天生具有雄才大略,长期隐忍,一旦有机会便迅速崛起。 一声号令就能安定江南,再次出兵便能威慑强大的邻国。 他抵抗曹魏,使得曹魏难以撼动江山,对抗刘备,也能够披荆斩棘,毫不示弱。 士兵们身穿铠甲,驻扎在广阔的平地上,巨大的战船布满了水面,遮天蔽日。 多么伟大的人物和事业啊!他的成功难道没有原因吗? 东吴的国运早已消散,但是孙权的风流事迹却流传至今,历久弥新。 我停下船,眺望远方的陆地,拨开蔓生的杂草,登上高高的土丘。 传说诸葛亮曾经来过这里,他的清高品格永远值得后人怀念。

建康六感·吴注释

  • 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三国时吴国的都城。
  • 六感:指作者游览建康后产生的六种感受。
  • 吴:指三国时期的吴国,都城在建康。
  • 龙翔大耳儿:指刘备。刘备有异相,传说两耳垂肩。
  • 虎视捉刀人:指曹操。曹操曾让手下人为自己捉刀冒充接见匈奴使者,形容曹操的奸诈和多疑。
  • 风云竞追逐:比喻群雄争霸,追逐名利。
  • 逸轨:不寻常的道路,比喻不甘平庸,追求成就。
  • 大皇:指孙权,吴大帝。
  • 欻(chū):忽然,迅速。
  • 南国:指江南地区,即吴国的统治区域。
  • 威强邻:指威慑强大的邻国,主要是指曹魏。
  • 抗魏既摇岳:抵抗曹魏,使得曹魏也难以撼动。岳,高山,比喻稳固的江山。
  • 攘刘亦披鳞:对抗刘备,也能够披荆斩棘,毫不示弱。鳞,指鱼鳞,比喻坚硬的铠甲。
  • 组练:丝织的甲衣,代指士兵。
  • 平隰(xí):平坦的洼地。
  • 艨艟(méng chōng):古代的一种战船,船身狭长,速度快。
  • 通当:水面宽广之处。
  • 代祀:朝代的祭祀。
  • 飘忽:飘散,消失。
  • 风流:指杰出的才华和事迹。
  • 停桡(ráo):停止划船。桡,船桨。
  • 迥陆:遥远的陆地。
  • 裂蔓:拨开蔓生的草木。
  • 层堙(yīn):高高的土丘。堙,堵塞,引申为土丘。
  • 卧龙:指诸葛亮,诸葛亮未出茅庐时,自比卧龙。
  • 清尘:清高的品格。

建康六感·吴讲解

这首诗是刘子翚《建康六感》中的一篇,追忆了三国时期吴国的历史。诗人通过对刘备、曹操、孙权等人物的描写,展现了那个时代群雄逐鹿的局面和吴国的兴衰。

  • 前四句,诗人概括了三国时期群雄争霸的局面,点明了刘备和曹操的特点,暗示了乱世出英雄的时代背景。
  • 中间十句,集中描写了孙权,赞扬了他的雄才大略和军事成就,肯定了他对吴国的贡献。
  • 后六句,诗人抒发了对历史的感慨,表达了对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怀念,也暗示了吴国虽已灭亡,但其历史影响仍然存在。

这首诗语言精炼,用典丰富,诗中运用了多个典故,如“龙翔大耳儿”、“虎视捉刀人”、“卧龙”等,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厚重感。同时,诗歌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

刘子翚[宋代]

刘子翚(huī)(1101~1147)宋代理学家。字彦冲,一作彦仲,号屏山,又号病翁,学者称屏山先生。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刘韐子,刘子羽弟。以荫补承务郎,通判兴化军,因疾辞归武夷山,专事讲学,邃于《周易》,朱熹尝从其学。著有《屏山集》。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4027398c758b1f692931.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