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罗隐的诗>建康>

建康,罗隐建康全诗,罗隐建康古诗,建康翻译,建康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罗隐

潮平远岸草侵沙,东晋衰来最可嗟。
庾舅已能窥帝室,王都还是预人家。
山寒老树啼风曲,泉暖枯骸动芷牙。
欲起九原看一遍,秦淮声急日西斜。

建康译文

江潮上涨,淹没了远处的岸边,青草蔓延到了沙滩上。东晋衰败的历史最令人叹息。庾亮以外戚的身份,早已窥视到帝位的更替,王导的家族即使在都城也早已预见日后的兴衰。寒冷的山中,老树在寒风中发出悲鸣,宛如呜咽的乐曲,温暖的泉水边,埋葬的枯骨似乎感应到春意,萌动了新生的嫩芽。真想从九泉之下起身,再看一看这建康城,秦淮河水流湍急,夕阳西下,令人感慨万千。

建康注释

  • 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东晋都城。
  • 潮平远岸草侵沙:江潮上涨,淹没远处的岸边,青草蔓延到沙滩上。形容建康的地理环境,也暗示着历史变迁的痕迹。
  • 东晋衰来最可嗟:东晋衰败的历史最令人叹息。东晋偏安江南,内部矛盾重重,最终走向衰亡。
  • 庾舅已能窥帝室:庾亮以外戚的身份,早已窥视到帝位的更替。庾亮是晋明帝的舅舅,曾掌握朝政大权,权倾一时。
  • 王都还是预人家:王导的家族即使在都城也早已预见日后的兴衰。王导是东晋的开国功臣,其家族在东晋时期地位显赫。
  • 山寒老树啼风曲:寒冷的山中,老树在寒风中发出悲鸣,宛如呜咽的乐曲。以景喻情,烘托出诗人悲凉的心情。
  • 泉暖枯骸动芷牙:温暖的泉水边,埋葬的枯骨似乎感应到春意,萌动了新生的嫩芽。用“枯骸动芷牙”象征着东晋王朝的衰败,也寄托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思考。
  • 九原:墓地,阴间。
  • 秦淮声急日西斜:秦淮河水流湍急,夕阳西下。既是实景描写,也暗示着时光流逝,历史的不可逆转。

建康讲解

这首诗是罗隐游览建康(今南京)时所作,通过对建康景物的描写和对东晋历史的回顾,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世事无常的叹息。

首联描写了建康的地理环境,潮水上涨,青草蔓延,暗示着历史变迁的痕迹。颔联点明了东晋衰败的主题,诗人对东晋的衰亡表示惋惜。颈联以庾亮和王导为例,说明东晋时期权臣当道,预示了王朝的衰败。

“庾舅已能窥帝室,王都还是预人家”两句,诗人用典,揭示了东晋政权内部的矛盾和危机。庾亮以外戚身份把持朝政,王导虽有功于社稷,但家族势力过大,都对皇权构成了威胁。这两句也暗示了东晋政权的不稳固,为后来的衰亡埋下了伏笔。

尾联诗人想象自己从九泉之下起身,再看一看这建康城,表达了对历史的追问和对现实的无奈。秦淮河水流湍急,夕阳西下,更增添了诗人悲凉的心情。

全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诗人通过对建康景物的描写和对东晋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叹息,也寄托了对国家兴衰的关注。这首诗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诗人的真挚情感,是一首优秀的咏史诗。

罗隐[唐代]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38ac95a868965d15f617.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