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罗隐的诗>夏州胡常侍>

夏州胡常侍,罗隐夏州胡常侍全诗,罗隐夏州胡常侍古诗,夏州胡常侍翻译,夏州胡常侍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罗隐

百尺高台勃勃州,大刀长戟汉诸侯。
征鸿过尽边云阔,战马闲来塞草秋。
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
仍闻陇蜀由多事,深喜将军未白头。

夏州胡常侍译文

夏州城高耸立,气势雄伟,如同汉代的诸侯国。士兵手持大刀长戟,戍守边疆。

鸿雁飞过,边塞的云变得更加开阔,战马空闲,塞外的野草一片金黄。

您早已将国家的安危放在心上,许下肝胆相照的誓言,家里的财产不为子孙后代做打算。

仍然听说陇西、蜀地一带战事不断,我由衷地高兴您这位将军还很年轻。

夏州胡常侍注释

  • 夏州:唐代州名,在今陕西省靖边县北白城子。
  • 胡常侍:指胡某,时任夏州节度使。常侍,官名,散骑常侍的简称。
  • 勃勃:气势雄伟貌。勃勃州:指气势雄伟的夏州。
  • 大刀长戟:泛指武器精良,士兵勇猛。
  • 汉诸侯:比喻夏州节度使的权势。
  • 征鸿:远飞的鸿雁。
  • 边云阔:边塞的云显得开阔。
  • 塞草秋:塞外的野草到了秋天。
  • 国计:国家的计划,指国家大事。
  • 肝胆许:许以肝胆相照。形容对国家尽忠。
  • 家财:家里的财产。
  • 陇蜀:指陇西、蜀地一带,当时多有战事。
  • 由多事:指战事不断。
  • 深喜:非常高兴。
  • 未白头:还没有年老。

夏州胡常侍讲解

这首诗是晚唐诗人罗隐所作,赠送给夏州节度使胡常侍的。诗歌表达了作者对镇守边疆的将领的敬佩和赞颂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国家局势的担忧。

首联描写夏州的雄伟气势和胡常侍的赫赫军威。“百尺高台勃勃州,大刀长戟汉诸侯”,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极力渲染夏州的军事重要性和胡常侍的权势,将其比作汉代的诸侯,突出了他在边疆的地位和作用。

颔联描写边塞的景象。“征鸿过尽边云阔,战马闲来塞草秋”,鸿雁飞过,更显边塞的空旷,战马空闲,点明塞外的秋景,表现了战争暂时平息后的景象,也暗示了将士们戍边生活的艰辛。

颈联赞扬胡常侍的忠诚和无私。“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诗人高度赞扬胡常侍为国尽忠,不为个人和家族考虑的崇高品德,表达了对他的敬佩之情。

尾联表达对边疆战事的担忧和对胡常侍的期望。“仍闻陇蜀由多事,深喜将军未白头”,诗人点明陇蜀一带战事不断,表达了对国家局势的担忧,同时也庆幸胡常侍还年轻力壮,能够继续为国戍边。

全诗语言流畅,感情真挚,既有对边疆将士的赞颂,也有对国家局势的担忧,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

罗隐[唐代]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36572f903754f99b7c67.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