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罗隐的诗>送魏校书兼呈曹使君>

送魏校书兼呈曹使君,罗隐送魏校书兼呈曹使君全诗,罗隐送魏校书兼呈曹使君古诗,送魏校书兼呈曹使君翻译,送魏校书兼呈曹使君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罗隐

乱离无计驻生涯,又事东游惜岁华。
村店酒旗沽竹叶,野桥梅雨泊芦花。
雠书发迹官虽屈,负米安亲路不赊。
应见使君论世旧,扫门重得向曹家。

送魏校书兼呈曹使君译文

战乱离散,我已无计安顿此生,又要东游,珍惜这流逝的年华。 村边小店,酒旗招展,卖着竹叶美酒;野外桥边,梅雨时节,停泊着点点芦花。 校书郎因著书而发迹,官职虽小也算施展了才华,背米奉养双亲,路途再远也不算漫长。 想必你见到曹使君,定会叙谈往日的交情,重新得到他的赏识,再回到曹家门下。

送魏校书兼呈曹使君注释

  • 魏校书:魏某,任校书郎。校书郎,官名,负责整理、校对书籍。
  • 曹使君:曹某,担任地方长官(使君)。
  • 乱离:战乱离散。
  • 驻生涯:安顿此生。
  • 东游:向东游历。
  • 岁华:流逝的年华。
  • 村店:乡村小店。
  • 酒旗:酒家的旗帜。
  • 沽:买。
  • 竹叶:指竹叶酒,一种名酒。
  • 野桥:野外的桥。
  • 梅雨:江南一带梅子成熟季节的连绵阴雨。
  • 芦花:芦苇的花。
  • 雠(chóu)书:校对书籍,这里指著书立说。
  • 发迹:指因某种原因而得到升迁或发展。
  • 官虽屈:官职虽然不高。屈,委屈,不显赫。
  • 负米安亲:背米奉养双亲,指孝顺父母。典出《孔子家语·致思》闵子骞的故事。
  • 路不赊:路途不远。赊,远。
  • 论世旧:叙谈往日的交情。
  • 扫门:打扫门庭,表示欢迎和重新接纳。
  • 向曹家:指回到曹使君门下。

送魏校书兼呈曹使君讲解

这是一首送别诗,是罗隐送别友人魏校书兼呈给曹使君的作品。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怀、鼓励和期望。

首联写乱世飘零之感和惜时之情。诗人感叹战乱年代难以安身立命,又要送别友人东游,更觉时光匆匆流逝,倍感珍惜。

颔联描绘了送别途中的景象。村边酒肆的酒旗迎风招展,野外桥边的芦花在梅雨中摇曳,构成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画面,也烘托了离别时的淡淡愁绪。

颈联赞扬了友人的才华和孝心。“雠书发迹官虽屈”肯定了友人通过著书立说而获得官职,虽然官职不高,但也算有所成就;“负米安亲路不赊”则赞扬了友人孝顺父母的美德,即使路途遥远,也会尽心尽力地赡养双亲。

尾联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期望。诗人希望友人能够凭借与曹使君的旧交,重新得到他的赏识和重用,再次回到曹使君门下效力。

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情真意切,既有对友人的关怀和鼓励,也有对时局的感叹和无奈,体现了罗隐诗歌的风格。

罗隐[唐代]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279375504aaca29bcec1.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