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刘长卿的诗>从军六首>

从军六首,刘长卿从军六首全诗,刘长卿从军六首古诗,从军六首翻译,从军六首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刘长卿

回看虏骑合,城下汉兵稀。
白刃两相向,黄云愁不飞。
手中无尺铁,徒欲突重围。
目极雁门道,青青边草春。
一身事征战,匹马同苦辛。
末路成白首,功归天下人。
倚剑白日暮,望乡登戍楼。
北风吹羌笛,此夜关山愁。
回首不无意,滹河空自流。
黄沙一万里,白首无人怜。
报国剑已折,归乡身幸全。
单于古台下,边色寒苍然。
落日更萧条,北风动枯草。
将军追虏骑,夜失阴山道。
战败仍树勋,韩彭但空老。
草枯秋塞上,望见渔阳郭。
胡马嘶一声,汉兵泪双落。
谁为吮疮者,此事今人薄。

从军六首译文

回头看去,敌人的骑兵已经合围,城下汉兵显得那样稀少。 双方士兵白刃相向,战场上空弥漫着令人压抑的黄色烟云,愁云惨淡,凝滞不飞。 手中没有寸铁,却徒劳地想要突破重重包围。 极目远望雁门关的道路,边塞的青草在春风中泛出新绿。 全身心投入到征战之中,一匹战马与我一同承受着苦难。 即便到了末路,也已是白发苍苍,所有的功劳都归于天下百姓。 傍晚时分,我倚剑遥望夕阳,登上戍楼眺望故乡。 北风吹奏着羌笛,今夜的关山充满了忧愁。 回首往事并非无动于衷,只是滹沱河水依旧空自流淌。 身处万里黄沙之中,白发苍苍却无人怜惜。 报效国家的宝剑已经折断,能够活着回到故乡已是万幸。 在单于台的遗址下,边塞的景色显得寒冷而苍凉。 夕阳西下,景色更加萧条,北风吹动着枯草。 将军追逐着敌人的骑兵,夜晚迷失在阴山道上。 即使战败也能建立功勋,韩信、彭越最终也只是空老而已。 秋天,塞上的草木枯萎,遥望可见渔阳城郭。 胡马嘶鸣一声,汉兵听了不禁泪流满面。 有谁会来替我们吸吮伤口呢?这件事如今已经被人淡忘了。

从军六首注释

  1. 虏骑:敌人的骑兵。
  2. 汉兵:汉朝的士兵,这里指作者所在的军队。
  3. 黄云:形容战场上弥漫的尘土和烟雾,也象征着战争的压抑气氛。
  4. 尺铁:指短小的兵器,泛指武器。
  5. 雁门道:通往雁门关的道路,雁门关是重要的边关要塞。
  6. 边草:边塞的草。
  7. 戍楼:边境上戍守的瞭望楼。
  8. 羌笛:古代羌族人吹奏的一种笛子,声音凄凉。
  9. 关山:关隘山岭,指边关。
  10. 滹河:河流名,在今河北省境内。
  11. 单于:匈奴的首领。
  12. 阴山:山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13. 韩彭:指韩信、彭越,都是汉朝的开国功臣,但后来都被刘邦杀害。
  14. 渔阳:古地名,在今北京市密云区西南。
  15. 吮疮:古代有将军为士兵吸吮伤口以示关怀的事迹,这里指体恤士兵。
  16. :淡薄,轻视。

从军六首讲解

这组诗深刻地描绘了边塞将士的艰苦生活和报国情怀,同时也流露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自身命运的无奈。

  • 第一首:描写了敌军压境,汉军寡不敌众的危急形势,以及士兵们在绝境中想要突围的决心,表达了战士们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
  • 第二首:描绘了边塞的荒凉景象和将士们常年征战的艰辛,以及他们对国家做出贡献的奉献精神。即使到了老年,也要为国家贡献力量,所有的功劳都属于天下百姓。
  • 第三首:表达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和对战争的厌倦。在戍楼上遥望故乡,听到羌笛声,更增添了内心的愁绪。回首往事,感慨时光流逝,壮志难酬。
  • 第四首:抒发了作者对自身命运的感慨。身处边塞,白发苍苍却无人怜惜,虽然报国的壮志未能实现,但能够活着回到故乡已是万幸。
  • 第五首:描写了边塞的萧条景象和将军追击敌人的情景,并借古讽今,感叹有功之臣最终的悲惨命运,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历史的感慨。
  • 第六首:通过描写秋天边塞的景象和士兵的悲伤情绪,表达了对士兵的同情和对朝廷漠视士兵的愤慨。士兵们远离家乡,生活困苦,甚至连受伤了都无人关心,令人心寒。

总的来说,这组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既有对战争的描写,也有对士兵生活的刻画,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现实的深刻思考,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刘长卿[唐代]

刘长卿(709—789),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县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13dccf9e234163a8bc43.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