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李吕的诗>跋晦翁游大隐屏诗>

跋晦翁游大隐屏诗,李吕跋晦翁游大隐屏诗全诗,李吕跋晦翁游大隐屏诗古诗,跋晦翁游大隐屏诗翻译,跋晦翁游大隐屏诗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宋代] 李吕

晦公词翰妙天下,可见元无一点尘。
为问争珠谁得者,须还真心趯倒净瓶人。

跋晦翁游大隐屏诗译文

晦翁(朱熹)的诗词书法,精妙天下无双,从中可见他内心原本就没有一丝尘俗之气。要问那争夺宝珠的人是谁最终得到了,想必还是那位怀有真心,能够将净瓶踢翻的人吧。

跋晦翁游大隐屏诗注释

  • :题写在书籍、字画等后面的文字,通常是对作品的评述或说明。
  • 晦翁:指朱熹,朱熹晚号晦翁。
  • 词翰:指诗词和书法。
  • :同“原”,原本。
  • 争珠:典故出自《涅槃经》,比喻求取真理或佛性。
  • 趯倒:踢翻,推翻。
  • 净瓶:佛教法器,盛水之用,象征清净。
  • 真心趯倒净瓶人:指具有赤子之心,能够打破常规,不拘泥于形式,从而获得真理的人。

跋晦翁游大隐屏诗讲解

这首诗是李吕为朱熹的游大隐屏诗所作的题跋,表达了对朱熹人品和学问的赞美。

首句“晦公词翰妙天下,可见元无一点尘”,直接赞扬了朱熹的诗词和书法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并由此推断朱熹内心纯净,没有一丝尘俗之气。这是对朱熹人品的高度评价,认为他的艺术成就源于其高尚的品格。

后两句“为问争珠谁得者,须还真心趯倒净瓶人”,则以佛教典故设问,进一步阐发了求取真理的方法。诗人借用“争珠”的典故,比喻求取真理或佛性。他认为,最终能够得到宝珠的,不是那些拘泥于形式、墨守成规的人,而是那些拥有赤子之心,敢于打破常规的人。这里用“趯倒净瓶”这一意象,象征着打破束缚,追求真理的决心和勇气。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诗人通过对朱熹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真理的追求和对创新精神的推崇。

李吕[宋代]

李吕(1122—1198)生于宋徽宗宣和四年,卒于宁宗庆元四年,年七十七岁。端庄自重,记诵过人。年四十,即弃科举。好治易,尤留意通鉴。教人循循善诱,常聚族百人,昕夕击鼓,聚众致礼享堂,不以寒暑废。吕著有《澹轩集》十五卷,《国史经籍志》传于世。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0eb5c3e2f5b887ebb865.html

联系邮箱:

取消